加入收藏
搜索: 热词:开封志怪(玉昭令)尾鱼大雪满弓刀柳残阳「狼」君来了吗?楼采凝

返回顶部

  你是不会了解的……

  有些人会把“你不会了解的”当成口头禅,却没有想到这句话对于沟通的杀伤力。此话一出,其实就为沟通关了大门,硬生生地把想了解你的人关在钢铁大门之外。

  有一天和一群朋友聚首,其中一位结了婚的朋友,忽然一脸困惑地谈起她的家庭问题。正如许多个往常一样,旁人看来好像没有问题的婚姻,总在她的形容下有着风云诡谲的变化。

  以往她会主动谈的是夫妻之间的沟通问题,这一次也差不多,不过多了一个亲子问题。她说,她很不认同先生对儿子的教育态度:“他为什么不对我儿子好好说,要他去睡觉。他不听,就对他大呼小叫的……”

  我们还在倾听,是的,没有人觉得这男人为何要对一个五岁大的孩子大呼小叫,但就在这时候,她忽然又叹了口气说:“你们没有小孩,是不会了解的啦……”

  听了她这句话,我忍不住有点“闷”。四周也陷人一片尴尬。既然你觉得我们没有贵为母亲,不会了解,那你干吗把问题告诉我们呢?简直像快热的炭火被一桶冷水浇熄。

  回想一下,我发现这是她向来的口头禅,她没有恶意,只是想寻求协助。是她害怕得不到认同或建议之下的习惯用语。

  如果她身边的人自脑已不够坚强,忍耐力不够高,或并未了解她的说话方式,这句话听起来像讽刺。如果她的身旁有不孕妇女,这句话听起来就是百分之百的风凉话。许多姻亲关系就是被无心的一句话中伤的。

  卸掉自己的城墙,沟通才有道

  这句话换了不一样颜色的外衣,也可以变成抱怨儿子太皮的妈妈,对重男轻女家庭中没有儿子的妯娌示威说:“你没有儿子,你是不会了解的。”

  我记得,在肠病毒流行的时候,我好心打电话问候她的两个孩子,却换来一种“好心给雷亲”的感觉,她也说:“对啊,我每天都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担心我的孩子有问题,你没有孩子,你是不会了解的。”

  面对没有不良嗜好,看来也很好沟通的丈夫,却有那么多的夫妻沟通问题产生,是不是也因为妻子在和孩子的爸爸谈教养问题时,动不动就会挟此话以自重,对孩子的爹说:“他不是从你肚子里出来的,你不会了解的……”

  有些人会把“你不会了解的”当成口头禅,却没有想到这句话对于沟通的杀伤力。此话一出,其实就为沟通关了大门,硬生生地把想了解你的人关在钢铁大门之外。

  青少年渴望父母的了解,却常在父母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那样做时,不肯好好把理由说出来,用一句“你不会了解的”点出他们之间的代沟;妻子问丈夫为什么要那么常应酬,丈夫常用“你不是男人,你是不会了解的”来代替解释或搪塞;你向密友倾吐那个男人或女人有多坏,他要你离开,你最后还是会哀怨地说:“你不是我,你不会了解的……”使别人觉得白费工夫陪你聊天。

  借酒浇愁的人也常陷人同样的矛盾,希望被世人了解,又常常拒人于千里之外,为什么喝酒?因为没人了解。结果越喝酒,越没人敢了解,后来,你连自己都不了解自己了。

  那么别人为什么要了解呢?又为什么要谅解呢?

  要别人了解,首先就要先卸掉自己的城墙。否则,他人会很容易了解,你为什么一直不被所有的人了解。

  从美梦成真看生命轮回

  死亡并不可怕,事实上,它可以成为你一生中最神奇美妙的经验。关键是在于生前你是怎样过日子。今生今世,最重要的东西莫过于——爱。

  ——伊莉莎白·库柏勒

  近年来的卖座电影,几乎都是“社教片”。

  我所谓的社教片是指,背后都有某种光明的信念做支柱的电影。

  《抢救雷恩大兵》,很明显是部反战电影,借由吓人的战争场景,栩栩如生的枪林弹雨,掀起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心理;《美丽人生》描写一个深具幽默感的父亲即使被送进集中营,也一样用欢笑让孩子度过童年,在最悲惨的状况中仍不放弃快乐的权利;罗宾·威廉斯演的《美梦成真》,地狱的场面挺吓人的,谁敢自杀呢,相信没有人想跟别人一起组成“人头地毯”!

  姑且不论爱情是不是可以让自杀的亲人被拯救到天堂(谁又能说不能呢?我们都还活着),《美梦成真》这一部电影和欧美生死学的基本理论是一致的。

  在这里我不能不佩服好莱坞编剧毕竟是读过书的,反观某些标榜高格调的本地电影,只能不断地重复一些耸动,而对现实社会充满怨毒的悲惨题材,缺乏有深度的反思。如果读过生死学大师伊莉莎白·库柏勒医生的作品或自传,就可以发现《美梦成真》的论点大部分脱胎自她对死亡的观念。她说:

  人们试图了解死亡,遭遇的最大障碍也许是我们无意识的心灵,根本不可能想象自己的生命会自然终结。它所能理解的是一种骤然的、可怕的生命中断……以为死亡跟痛苦是分不开的。

  她是第一个正视死亡、开创临终医疗的医生及学者,也企图从许多有濒死经验的人的描述里,去获得死后世界的蛛丝马迹。终其一生,她对死亡坚持着一个信念:“死亡并不可怕,事实上,它可以成为你一生中最神奇美妙的经验。关键是在于生前你是怎样过日子。今生今世,最重要的东西莫过于——爱。”

  害怕死亡,也害怕真正去活

  自杀后是不是会像《美梦成真》所描述的一样,在可怕的地狱里陷人无止境的悲哀幻象呢?究竟一个人在“再也活不下去”、“再活也没有多久”时,可以选择自杀吗?伊莉莎白在面对医界所争论的“安乐死”问题时,提出她委婉的看法:

  “行医一生,我没有让一个病人自杀过。许多病人想自我了断,我会问他们,为什么他们会觉得活着是一种折磨。如果是身体的疼痛,我们增加药剂量;如果是家庭纠纷和情绪问题,我们设法帮他们开导……直到他们面临真正的死亡。如果一个心智正常的病人拒绝再采取任何医疗行为,把心中未了的愿望—一完成,把身后的事务全都安排好,然后安详地面对死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有权利结束自己的生活。但我绝对不会帮助他们自杀……一个人如果能以平常心面对临终的过程,安详地等待死亡的自然降临,那么,他将有一个美好的死亡经验。”

  自杀的行为,会把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机会剥夺掉,这样一来,他就无法得到真正的解脱,进入生命的另一境界;他必须返回人间,重新成长一遍。比如说,一个女孩子自杀了,是因为她不能忍受跟男友分手。那么,她就必须回来,学习如何面对这种伤痛。她的一生会充满了各类伤痛,直到她学会接受它。

  ——摘自《天使走过人间》

  害怕面对死亡,一直是所有文明人类的问题。正如一位心灵大师所说的一样,害怕死亡的,也害怕真正地去活。

  《美梦成真》至少代表着人们对生命出口的渴求。

  近百年科技变化太快,人们已享受到物质的丰盛华美,但心灵的开垦仍然荒芜。

  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应该不是大家担心的经济不景气,我们太少关注于生命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