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搜索: 热词:狩魔手记烟雨江南我家娘子跑不掉夏乔恩你的素心亦舒追寻今生的最爱

返回顶部

  光凭这一点,群臣就心里有数,何况更有偏衣和金玦之事。献公有意废太子——再怎么迟钝的人也看得出来。

  所幸申生讨伐东山成功。倘若败北,他一定会受到和一般将军同等之待遇,被问以败战责任,搞不好还会被处斩呢!

  这年,鲁国发生政变。于此前一年因庄公去世而继位的湣公,被其叔叔庆父杀害。后来,庆父之弟季友拥立湣公之弟申为王,杀掉造反之庆父而使政变落幕。这位申就是僖公。

  于申生讨伐东山的同一年,卫国国君懿公与入侵的狄族交战而阵亡。

  懿公是个非常喜爱动物的人,尤其是鹤。他常用大臣乘坐的"轩"载运自己喜爱的鹤。

  "鹤大臣"——人们如此称呼这些鹤。

  鹤吃的饲料比军队伙食不知好多少倍!在这个情形之下,士兵心存不满是可以想见的。

  因此,狄族越过国境时,虽然动员命令已经发布,士兵却无动于衷。

  "派鹤群去迎战嘛!"士兵们赌气地说:"那些鹤都有官阶和俸禄,而我们却没有。干吗要去拼命呢?"

  狄军遂蹂躏卫国,懿公死于乱阵之中。

  当时的霸主齐桓公,率领诸侯军队,替卫攻打狄。

  这是霸主应做的事。

  当时的天下情势如此,讨伐东山凯旋的晋国太子申生则回到任地曲沃,恢复了回国都绛谒见国君的正常生活。

  "大王实在有欠厚道!您是太子,他怎么可以对您如此呢?"

  宫廷戏子之一的施某人到曲沃时,对申生如此说。但申生并未表示同感,仅仅淡然回答:"做儿子的人怎么可以批评父亲呢?"

  申生早已看出这个戏子是骊姬派来的人。他要是表示同感,口出怨言,这件事情不是会加油添醋地传到父王耳朵里吗?

  我处处谨慎,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呢?申生是个温文儒雅、欠缺积极个性的贵公子。他对事情很容易看开,为人太恬淡无欲了。

  骊姬的目的并不在于使自己的儿子奚齐成为王位继承人,而是要不靠兵力就把这个蹂躏了自己故国的晋搞得支离破碎。

  因此,她持着不慌不忙的态度。

  直到讨伐东山四年后,也就是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时,她才着手做最后的工作。

  这已是离开骊山山麓、被带到晋国后第十六年的事情。她耐心等待着:献公年老而气力衰弱。

  耐着性子,处心积虑地慢慢侵蚀堤防的根基部分,然后用力一推,堤防自然会轰然倒塌。而且,这样比较不会伤及无辜百姓。

  再好的衣裳

  穿久了也会破烂

  这个国家也会破破烂烂

  那边有山头,这边也有山头

  我到底何去何从

  这是当时流行的一首歌。

  一天,骊姬对进宫的申生说:"前些日子,大王梦到了你的母亲。希望你回去后,立刻到曲沃庙堂做一次祭拜,并且把供物带回呈献大王。"

  申生的母亲是齐桓公的女儿齐姜。她已去世,其墓地在曲沃。依照当时的规定,庶人祭祖不得以肉类为供品,只准使用麦、稻等谷物,而申生之母由于是王族的关系,所以可以使用牛、羊、猪等肉类。这类供物叫做"胙"或"福",习惯上于供祭后分给亲戚享用。

  申生祭拜完毕后,带着供物进京,准备呈献给父王。由于献公出外狩猎,申生因此暂时把供物寄放宫中。

  骊姬趁此机会,将毒药灌入供物。

  献公归来后,宰人(宫中负责炊事之官员)把这些供物端出。献公伸手就要抓食——当时尚无使用筷子之习惯,吃东西都是用手抓取的。

  《礼记》这本古代礼法书中记载:用餐前不可搓手,避免出汗,不能掉落黏在指头上的饭粒,也不可将米饭揉成团状,等等。

  "大王请等一下!"在旁边的骊姬说:"曲沃到这里的路程甚远,要是东西已坏,不是闹着玩儿的事情。我看,最好试一试吧!"

  依据现在的地图,山西省曲沃县到绛县的直线距离大约有二十公里。这样的距离在今日根本不算什么,但对当时的人而言,确实是一段遥远路程。因此,走这趟远路所带回的食物会腐败是可以理解的。

  "说的也是。"献公说着,把酒撒到地上,结果,地面立即鼓起来——这不是表示酒里有毒吗?

  再把肉喂给狗吃,这只狗发出"呜——"的一声,旋即倒地不动。

  为了进一步证实,叫来奴工,令其喝酒,这名奴工也当场毙命。

  "可恶,我差点送掉这条老命!申生这个畜生!"

  献公勃然大怒。刚才险些遭到毒杀!他不否认自己这几年来确实处处冷落这个儿子,可是,儿子怎么可以谋杀父亲呢?

  骊姬出声大哭起来:

  "哦!这多么可怕!儿子企图谋杀父亲,天底下怎么可以有这种事情呢?申生公子是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其实,他之所以如此狠心,原因在于看不惯我受大王宠爱!大王,求求您让我们母子离开此地吧!跑到他国就能避开他的毒手,不然,我们母子迟早会被他害死!倘若大王不准,我宁愿自尽!这总比被他凌虐而死好啊!"

  实际上,这是她经过构思演的一出戏。

  前面之记述以《史记》所载为依据。《春秋左氏传》之记载则为——

  骊姬流着眼泪,袒护申生道:"我不相信申生公子会做这样的事,一定是坏人利用他干的勾当吧?"

  对年迈的献公来说,看到受了迫害而还一心为申生袒护的骊姬的样子时,心里定然更加不忍。结果,反而使他对申生的愤怒达到无法抑制的程度——这一切大概都在她算计之内吧?

  《春秋左氏传》之记述的确饶有趣味,不过,也较多斧凿痕迹。

  当时在场的一个人,急忙把这个事件向正在都城宿舍的申生禀报。申生知道这时辩白也无济于事,所以立刻逃回曲沃。

  献公将申生之太傅杜原款处斩,理由是对申生之教育失败。

  "这一定是骊姬搞的把戏,您一定要辩白,为自己鸣冤才行啊!"

  近臣如此进谏,申生却摇头说道:"父王已经年迈,起居上的一切,必须要有骊姬在身边细心伺候。若证明骊姬有罪,父王势将失去她。这么一来,父王的余生要怎么过呢?不行!绝对不行!这不是我和骊姬互斗的时候!"

  申生的孝心多么令人钦佩!

  有人劝他亡命,而他却回答:"背着恶名亡命,还有人会理我吗?我知道,除了死以外,我是没有生路的。"

  容易看破世事的申生遂于这一年十二月,在曲沃自尽而亡。

  实际上,这不是骊姬所期望的。

  她的目的在于使献公、申生、重耳、夷吾这四个人既分裂又互相勾结,在争斗之下,将晋国陷于无法收拾的状态。

  缺了一个……现在只有让剩下的三个互咬了。

  太子申生的派阀由于失去主子,所以纷纷改投其余派系,余则逃亡国外。

  据说,谋杀大王这个事件,和重耳、夷吾两位公子也有干连,他们是有共谋关系的!骊姬极其巧妙地煽动献公。

  "这些不知好歹的东西!立刻下令逮捕吧!"由于年迈而变得易怒的献公,怒不可遏地喊道。献公身边有人听到这个消息,便迅速地告知两位公子。

  两位公子即刻逃回各自的居城。重耳逃到蒲,夷吾则逃到屈。

  而两人所采取的态度却完全相反。

  献公获悉两位公子出奔之事,立即发布动员令:"未经禀报而擅自潜回居城,证明的确怀有叛意!立刻派兵讨伐!"

  夷吾据守屈城,决心抗战到底。

  重耳则一心想从蒲城逃出。

  讨伐军派一位名叫勃鞮的太监,以使者身份来到蒲城。

  他把一把宝剑放在重耳面前,说:"少主已无处可逃。该和太子申生一样,用这把剑坦然自尽吧!"

  "看样子,我只好如此啰!"

  重耳垂头丧气地说,好像疲惫不堪的样子。其实,他只是装模作样,心里正盘算着如何伺机逃脱。

  "我知道少主心有不甘,可是,君命不得违背啊!"勃鞮有些感伤地说。这样的差事给人的心理负担多么大!由于情何以堪,所以他不自觉地把脸别开——

  机会来了!

  当机立断的重耳,一骨碌跃身狂奔出去。

  "糟糕!"勃鞮惊叫一声,抓起眼前的宝剑转身紧追。

  光着脚的重耳跑过庭院,抡起宝剑的勃鞮紧跟在后。重耳这时已四十三岁,他几乎被年轻的勃鞮追上,最后终于在千钧一发之际越过围墙。

  "呀!"两人同时发出尖锐叫声。

  重耳发出此声是跃过围墙,而勃鞮则是提剑砍下。结果,这把剑只斩断了重耳的衣袖。

  重耳成功地逃脱了。

  夷吾则据守屈城,与父亲军队交战达年余之久。由于哥哥重耳不战而逃,所以,晋国全体兵员都攻向这边来。

  夷吾抵死固守屈城,晋军一时间也难以将之攻陷。

  隔年(献公二十三年),献公任大夫贾华为将军,再度以大军攻打屈城。

  夷吾原本准备抗战到底,而怕受池鱼之殃的屈城居民却纷纷开始逃亡。没有居民就无法打仗。

  夷吾遂决定弃城亡命。

  "不必了。"老渔夫摇摇手,莞尔一笑,说,"我不是为了要赚百金才让你搭船。五万石俸禄和执圭之爵,我都不稀罕哩!"

  "哥哥,这不行!"伍子胥气急败坏地表示反对。

  乖乖地到国都,平王也绝不会放过父亲。不如亡命国外,再筹划为父亲报仇——这是他的主张。

  "这一点我知道……"哥哥伍尚说。

  而伍尚还是认为自己非应命前往不可。儿子去的结果,父亲说不定会获得赦免。因为不去而使父亲受害,岂不是要被人指责吗?

  "不过,我希望你逃。"伍尚静静地说。这是为了不被人指责——父亲被杀而两个儿子不但未能为之报仇,更白白送死,此乃奇耻大辱,会被人讥笑。

  "爸爸幸亏有两个儿子……"伍尚笑道。伍子胥咬牙切齿,努力不使眼泪掉下来,因无限激愤而浑身颤抖。他是个将愤怒以行动表现出来的人。如此大的愤怒,一定会驱使他采取行动吧?

  伍子胥遂离去,哥哥伍尚则到楚都。

  楚国首都是郢(湖北省江陵县)。平王未守约定,将伍奢、伍尚父子一并杀掉。

  听到伍子胥已逃亡时,为父的伍奢说:"哎,楚国君臣关系以后势必形同水火!"

  他对这个儿子愤怒时的激烈性格,了解得很清楚。父亲和胞兄被杀害的伍子胥,不可能没有爆发性行动的。为了报仇,他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临出奔之际,伍子胥对挚友申包胥说:"我非推翻楚国不可!"

  对此,申包胥回答:"你尽情地干吧!被推翻的楚国由我来复兴。"

  伍子胥逃至父亲为其担任太傅职务的太子建的亡命之地宋国。

  宋乃殷商遗民之国,于襄公时代国力极强,一些学者甚至将他列为春秋霸主之一。这个人因"宋襄之仁"一事而著名。

  只是,伍子胥逃到宋国时是公元前522年,当时的宋国国君是元公,离一代明君襄公之死已有一百一十五年。宋国国力这时已经没落,更由于元公在处理政治时的不公,所以才有重臣华向发动兵变之事。

  伍子胥和建遂一同逃往邻国郑。

  他选择亡命地,不只是为了自身安全。借亡命所在国家的力量,向杀害父亲和胞兄的楚国报仇,是他的愿望。

  发生兵变的国家,当然没有余力攻打楚国。

  这时的郑国国君是定公,他对这两个亡命者非常亲切。

  "嗯,住起来很舒服。"

  格外喜欢这个地方的亡命太子建,有意长久滞留于此,不求他去。

  "郑是蕞尔小国,我们不能待在这里!"伍子胥促请建离开此地,转到晋国。

  晋国于文公时代曾经是称霸中原的大国,到一百年后的此时,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当政的顷公也非泛泛之辈,是个野心家。

  一天,顷公请来建,开口便说:"我要请你当郑国国君。"

  "什么?"建一时未能明白对方的语意。郑国国君是不久前对他极为礼遇的定公。

  "你是大国楚的继位人,却受到奸臣摆弄流浪国外,以我看来实在于心不忍。所以,如果不嫌小,我想使你成为一国国君……我指的是郑这个国家……"顷公望着建的脸道。

  "可是,郑定公是名正言顺的国君呀!"

  "听说,定公先前对你很好,也非常相信你……怎么样,你到郑国如何?我从外面攻打郑,你则在郑国内部呼应……相信郑国一定会给你重要地位,所以,有你的内应,攻灭这个国家一定不难。攻灭后,这个国家给你。我所以要这样做,只因为看不惯郑国政权对楚友好。"

  建在此时已由衷厌恶亡命生活之苦,他渴望得到一个安定地位。背叛对自己友善的郑定公,实在不该,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不是吗?

  "好吧。"建遂做了这样的回答。

  由于长期亡命,建变得异常心浮气躁。在决定做忘恩负义之事后,他变得更加易怒。

  建从出奔故国时起就带有一名奴才。奴才就是奴隶,是不被当做人看待的。据说,欧洲贵妇人都面不改色地在男性奴隶面前脱光衣服更衣。因为她们没有把对方视为人。建和郑国不满分子密商谋反事宜时,也丝毫无视于这名奴才的在场。

  因此,这名奴才知道建企图谋反之事。

  一次,这名奴才因背部长了肿疮而极其难过。他跟在主子后面走路时,由于踢到一块石头,身体失去平衡,几乎往前跌倒而碰了一下主子的身体。

  "你干吗推我?"

  建因被推一下而勃然大怒,并且挥起皮鞭。

  犯过错时,奴才通常都会跪下接受鞭打。只是,他这时候想到自己背部长疮之事。长了肿疮本来就很痛苦,如果再被鞭打,那还得了!他想到这点不禁浑身发抖,因此,潜意识地往后退了两三步。

  "你还不跪下!"建吼道。双眉吊起的他,露出一副极其可怕的面貌。

  我会被杀!看到主子一脸杀气时,这名奴才掉头就跑。

  建丟下鞭子,拔刀在后面追赶。

  这名奴才跑的速度极快。他这是逃命,所以速度非比寻常。

  "好!回头看我把你碎尸万段!"建口出恶言后,放弃追赶。

  奴隶形同物品,都有主子。所以捡到奴隶,就如同犯了盗窃罪。因此,这名奴才绝对没人敢要,他只有再回来找主子一途。建也认为他一定会返回。但害怕将会被杀的这名奴才却迟迟未归。

  主子犯罪被处死时,财产会被官家没收,而奴隶也属于财产。左思右想,求生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让主子死。

  开始亡命生涯的主子,或许是心浮气躁的缘故,动不动就对他拳脚交加,挥鞭猛抽,不然就是用脚践踏他的脸。自己为什么要对这样的主子忠心耿耿呢!?这名奴才这时突然想起自己的主子正企图谋反之事。

  他于是立刻逃到衙门:"我要报告一件事情。我的主子建正企图谋反。"

  当时的郑国宰相是公孙侨。这个人是郑国王族之一,主持国政达四十年之久,侨字"子产",大名人尽皆知。

  "这件事该如何处理呢?"郑定公问宰相。

  "没什么好犹豫的。放着谋反者不管,国基会受到破坏。我们即刻把他杀掉吧!"公孙侨回答。

  "说的也是……我对他那么好,他却如此对待我,太不应该了。"

  定公由于被人所叛心有不甘,所以立刻逮捕了建,将之处斩。

  伍子胥则带着建的儿子胜,逃出郑国。

  他准备前往吴。

  他由郑国往东南方向逃亡,而这一带正是楚、郑、吴三国相邻的边界。因此,关卡随处皆是。逃亡之行必须穿过其间,东躲西避。没有随从,只有伍子胥和年幼的胜两人而已,而他们是郑、楚两国缉拿的对象。刚躲过郑国追捕人马后,很快又遭遇楚国搜索队——这等惊险场面不知发生多少次。

  郑国发生阴谋未遂事件,伍子胥畏罪潜逃之消息,已传到楚国——

  这是逮捕子胥的绝佳机会!

  楚平王立刻悬赏捉拿子胥。

  粟五万石

  执圭之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