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搜索: 热词:江湖风神帮李莫野三生三世菩提劫唐七公子碰巧爱上安小乐莫愁檀月

返回顶部

悦阅书阁 > 人文 > 风雅颂 > 2.草虫

    上午上课时,听到了零碎的脚步声,像一阵雨样飘去后,楼道、楼下和校园变得雨过天晴,平平静静。我坐在沙发上,拿手去捏了一下柔滑的沙发皮(和天堂街上姑娘们的皮肤样),又试着喝了一口茹萍为我泡的水(有一股清烈烈的香味触摸着我的舌尖儿,使我的舌尖有如嫩草被微风吹了样舒展和轻松)。把被我吸进嘴里的一枚茶叶放在前牙嚼了嚼,当茶叶那植物的腥甜在我的嘴里冲撞时,我把那茶叶咽到肚里了。

    我咕咕咕地一口气喝了半杯水,想到厨房那儿找些东西吃(哪怕自己重新下厨烧饭也可以),觉得那是人家的餐厅、人家的厨房,自己去着不便当。想起身去各个房间看一下(尤其是茹萍和李广智都进去换衣服的那间屋),又觉得那是人家的卧室当然不该去。屋子里的光线充裕明亮,从三个方向泄进来,似乎客厅里的光亮因为过分充足已经在半空堆砌起来。我盯着那一堆儿一团的银白和透亮,听到了空气在光亮中的流动声,静谧温暖,像秋天的一片孤叶,在一条沟谷中被阳光晒落着。有一股新装修的房子的漆香味,被越窗的太阳一照晒,浓墨重彩,轻描淡写,在屋里挥发与蒸腾。我就那么待在那儿没有动,想在客厅中走一走,怕把人家的地板踩脏了。想要过去打开一扇窗,让外面的秋风透进来,又怕那风吹乱了人家的屋子、沙发、墙壁、餐桌和空气。也就只好那么木呆一会儿,把目光从光亮中收回来,望着茹萍走前放在茶几上的那本书。

    那本书是大的32开本,厚得仿佛一块儿砖,乳黄色的封底在爬上茶几的阳光中,闪着柔美的光亮和只有新书才会散发的油墨香。我伸手把那本书拿在了手里边,我的手不自觉地向下坠一下(竟是铜版纸印刷,450页),然在我想好好估估那书的轻重时,那书的书名和作者署名的楷体黑字,一下打在了我的眼睛上,使我的眼珠如被火给烫了一样疼,忙不迭儿眨一下,才又不敢相信地睁开来。

    书名是——《家园之诗》。

    书名的副题居然是——关于艺术精神的根本研究(多么像我的《风雅之颂——关于<诗经>精神的本根探究》啊)。

    作者是——赵茹萍。

    我饥不择食、慌不择路地把书的目录翻开来,以为是看到了我的专著《风雅之颂》的目录呢。再仔细地一句一字地往下看,却发现那目录和我的专著的目录确实是一样,又确实不一样。

    我的专著目录第一章的题目是导论——《诗经》中精神本源的原始起初,人家第一章的题目是导论——艺术精神本源的原始起初;我第二章的题目是——《诗经》中物质存在的原始起初,人家第二章的题目是——艺术中物质存在的原始起初;我第三章的题目是——《诗经》的内在精神存在性,人家第三章的题目是——艺术的内在精神家园性;我第四章的题目是——《诗经》的宗教本源性,人家第四章的题目是——艺术的宗教根本性;我最后一章的题目是结论——《诗经》之汉民族最终的精神本根。人家最后一章的题目是尾声——艺术之中华民族最后的精神本根。

    捧着人家的《家园之诗》那本书,我的双手有如捧着一块烧红了的铁。狼吞虎咽地把目录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又细嚼慢咽地从最后一个字,看到最前一个字。这期间,那半精装的硬纸烫金封面在我手里哆哆嗦嗦,自动合上了两三次,直到我确实把目录细读了两三遍,顺手翻开那本书的第120页。这一页是人家第二章的第三节。我的第二章第三节是论述《诗经》中关于存在的物质审美建造,主要论述殷周时期平原秀野的采集生产,如采集范围的继承性与创造性,采集生产的场所,采集生产的形式等,还有襢裼暴虎的狩猎映象,山野牧场的濈濈牛羊,春日间的采桑养蚕劳动及锦帛縘绤的纺织之类。而人家第二章第三节是论述中国古代存在的文明与劳动,如电影中原始人类采摘的画面、场景和今天人类采摘的画面场景之比较,电影中的狩猎映象、岩画中戳杀牛羊的场景和古墓中壁画的养蚕与纺织。我在这一节的开头是——《诗经》中展示的殷周人是勤劳智慧的民族,是被美和创造所鼓舞起来的人类的一个部分。人家在这一节的开头是——所有艺术作品如岩石、壁画、墓画和诗歌(如《诗经》)等作品中展示的古人都是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是被美和创造性鼓舞起来的人类的伟大民族之一。我把人家的新著一页页地朝下翻,随便翻到哪一页,读人家的《家园之诗——艺术精神的根本研究》,都如读我的《风雅之颂——关于<诗经>精神的本根探究》样,字、词、段落、章节和逻辑在那本书中的举例与证明,说理与分析,弥漫在那本书中的语言的气息和味道,都和我的《风雅之颂》一模一样,别无二致。在我《风雅之颂》的书稿中,结尾是那样一段话——东方人最本根的精神,不在今天崛起的都市、乡村和可视可触的现代化的建设中,而在无法触摸的《诗经》的记忆和消失在《诗经》的字句中的时间里。而人家《家园之诗》末尾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最根本的精神不在今天崛起的乡村、都市和现代的建筑中,而在无法触摸的艺术的记忆和消失在艺术土壤中的时间里。

    看完最后一页的最后一句话,我把人家的《家园之诗》合上了。

    到这时,我才发现我在看这本印制考究的学术专著时,像偷看人家新房里的新郎新娘样(我想起了小敏和李木匠新婚被我杀灭那一夜),手上的汗居然把书的封面都给湿了一大片。

    我木然地呆在沙发上,盯着人家的《家园之诗》那本书,看见日光中有无数的尘星在跳动,舞蹈出优美的姿势和细语,金灿灿的诗意一笔一画、密密麻麻在屋里写着和描着。还有《家园之诗》的油墨香,被日光晒暖后,春暖花开地在茶几上生根和结果,花盛得如耙耧尽头、黄河岸边我发现的诗经古城养育的荒草与野树。门外的楼梯上,有女人高跟鞋的声音,敲打着世界的安静和温馨,如和尚在庙里用木鱼击打出的圣洁般。我就那么木呆了一会儿(木呆了天长和地久),脑子里先是一片空白,后是茫茫荒荒,到末了就变得有花有草、有春有夏了。

    盯着人家的《家园之诗》那本书,我忽然想要笑起来(差一点就要笑出来),就在那高跟鞋的声音敲敲打打消失时,我茫茫白白的脑子里春风吹拂了。酷寒的大冬过去了。我忽然看见《家园之诗》那本书的作者除了写的是赵茹萍,在那封面浅黄的左上角,还有暗黄几个字,写的是——主编李广智。这两个名字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丝城门洞开的光。

    我把那本书像法官清理证据样收起来,气昂昂地站直身,理直气壮地走进他俩的卧室里(为了不污脏读者的眼睛,请允许在我这里把他们卧室的描绘一并儿略去吧)。我不费周折就在那卧室里翻找到了他们几十张不知在哪里的海边,穿着泳装搂搂抱抱的合影照。找到了他们压在床头的两盒避孕套。还有李广智和茹萍的放在一起的裤头和衬衫,放在卫生间的牙刷、牙膏和刮脸刀。我把这些东西同茹萍《家园之诗》的专著放在一块儿,包进一个白色塑料袋,藏在了我的旅行包。

    我提着行李出门了。

    锁上人家的门,走出人家的电梯时,我脚步轻得和风一模样。我知道,有关我要研究、挖掘耙耧山脉诗经古城的庞大计划已经成功了一多半。李广智和他的清燕大学已经不得不答应我所有的条件和要求,不得不全力支持我的挖掘和研究。只要他和学校对我的想法有半点的犹豫和不力,我就会把我行李中那肮脏的证据和盘端出来。会把由他主编的赵茹萍的专著和我《风雅之颂》的手稿,一章一节地对比着展出在校园的广场和马路边。

    不用说,一场好戏的大幕已经被我拉开,他们迫不得已的演出就要在仓皇中正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