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搜索: 热词:吃定总裁风光方邪真系列之杀楚温瑞安大人英明夏乔恩血咒倪匡九龙灯

返回顶部

    第43章

    “王爷请看。”

    造纸坊内,工人把一本书递给云煦泽,这本书的内容完全由雕版印刷术印刷而成,字版就是云煦泽之前请印章师傅雕刻的。

    因为雕刻是个细活,他们用了半个多月才雕刻完,但有了字版也不能立刻印刷,因为用多少墨也是个问题。

    云煦泽之前就试过,用墨过多会模糊字迹,用墨太少就可能印不上,而且一本书的字迹应该相同,总不能时而清晰时而模糊,这就需要多次练习。

    因此,云煦泽就在新开的造纸坊里划出来一块区域,专门让人熟练印刷术,他今日便是来查看成果。

    从工人手中接过书籍,翻开几页查看,每一页的字迹大小相等,一样的清晰,并没有墨分布不均的情况。

    云煦泽很满意:“很好,等竹纸研究成功,就这么来印刷书籍。”

    夸奖了印刷工人一番,云煦泽便去看工人造纸的进度。

    院子里堆着从多峰山砍来的竹子,这都是王府亲兵亲自去砍的,因为寻常百姓根本不敢靠近多峰山。

    管事见到云煦泽连忙见礼。

    云煦泽摆手:“怎么样了?”

    管事道:“工人们按照王爷所说的方法造纸,但最终不是无法成型,就是造出来的纸太劣质,无法使用。”

    云煦泽知道造纸不易,温声道:“慢慢来便是,只要能成功,本王等得起。”

    因为造纸的时候需要浸泡,云煦泽特意让人在造纸坊挖了一个人工湖,因为海水中的杂质太多,不能用于造纸,云煦泽只能用人工湖代替河流。

    管事听言稍稍放松了些,道:“王爷请放心,虽然用的材料不同,但造纸的过程大同小异,这些工人都是手艺熟练的老师傅,应该更快就能造出竹纸。”

    云煦泽颔首:“本王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在造纸坊视察了一会儿,云煦泽便离开了造纸坊

    过年后,百姓们又变得忙碌起来,与此同时,一个消息开始在百姓间流传,渐渐变成人尽皆知,茶楼饭馆有不少人在说。

    “看来王爷要建书院的事是真的,我听到很多人在说。”

    “书院?这是什么?”

    “好像是教人读书的地方。”

    “那肯定和我们这些泥腿子没有关系。我们大字不识一个。”

    “不一定,我听说不识字也能报名,只要能通过书院的考核就行。”

    “你太单纯了,说是不识字也能报名,等到时候考核的时候肯定会把不识字的刷下去,怎么考核还不是书院说了算。”

    被说单纯的人不高兴了:“明明是你想得太多,这书院是王爷要建的,王爷什么时候骗过我们?”

    听到他提到谨王,那人不说话。

    因为新商税改革和收购蔗糖的事,云煦泽在高平拥有极大的威望,谁要是在公开场合说一句云煦泽的坏话,很有可能被百姓群起攻之。

    这时有知情人开口了:“别管到时候考核是什么,我只知道如今能进书院,全家人都能跟着沾光。”

    “什么意思?”

    “王爷有令只要是书院的学生,在书院读书期间,其家人不用服力役。”

    听到这话,众人都惊了:“免力役?真的假的?”

    知情人道:“我有亲戚在郡衙做杂役,他亲口听郡衙的大人们说的。”

    “这么说来,如果能一直在书院待下去,岂不是能一直不用服力役?”

    “怎么可能,估计也就一两年,最多不超过三年。”

    “哪怕是一年也好啊。”

    每个适龄的百姓每年都要服一月力役,通常来说一家里可能有三四人需要服役,这么一来,很耽误农活,而且严重影响家庭收入。

    服力役,绝对是百姓最讨厌的事情。

    随着可以免力役的消息传开,本来对书院兴趣缺缺的百姓开始关注书院的消息,他们更想知道书院的考核是什么,对学生有什么要求,自己家能不能出一个书院的学生。

    就在消息流传时,郡衙的官吏开始劝永成坊的住户搬家,并且在第一时间把云煦泽免试入学的条件说出来。

    然后事情顺利得让各官吏怀疑他们被下降头了。

    没有一家住户拒绝,全都同意了,他们甚至没有在意补偿的多少,一直问免力役的事是不是真的。

    可见百姓被力役折磨得有多惨,哪怕是住在城里的百姓都很在意服力役这件事。

    不过这也和永成坊的百姓都不富裕有关,他们交不起免力役的钱,要不然免力役这个条件也无法打动他们。

    就在免力役的消息越传越广时,另一个消息——凡是书院的学生毕业后都可以由王府安排活计,为本就受关注的书院又填了一把火,让百姓对书院更加热衷,恨不能现在就参加书院考核。

    现如今,哪个高平百姓会不知道给王府办事的好处。

    从书院毕业后能被王府安排工作,几乎是确定了今后前途无忧。

    加入书院能有这么多好处,百姓们已经忘了自己一开始的不以为意,开始利用各种渠道打听书院的入学考核,打算提前学一学,免得到时候抓瞎。

    但关于书院的消息那么多,偏偏就是没有关于入学考核的消息,不论百姓怎么打听,就是打听不出来。

    谨王府

    云煦泽正在和章丰钊下棋,提起入学考核的事,道:“他们当然打听不出来,因为还没有确定。书院预计有三大课程,其中两门课程的先生没找到,王府属官又没有精通墨学和农学的人,一时也想不到该考核什么。”

    章丰钊道:“百家争鸣的时代早已过去,墨家还好说,他们曾经势大,如今虽然式微,但还有不少人以墨家子弟自称,但王爷想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农家子弟怕是不可能。”

    云煦泽皱眉:“民以食为天,先生应该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书院必须要有农学这门课程,如果一时找不到,那就一直找,直到找到为止。”

    章丰钊无奈看他一眼:“王爷是不是忘了自己的身份?”

    云煦泽一愣:“先生什么意思?”

    章丰钊直白道:“王爷想要的人在洛京,司农寺有众多熟读农家典籍,精通农事之人,王爷可以把书院的想法告诉皇上,皇上可能会给王爷需要的人才。”

    云煦泽道:“那些人皆是司农寺的官吏,父皇怎么给本王,总不能罢了他们官职吧?”

    书院只是一个学院,在其中当教书先生可没有官职,那些人怎么可能愿意放弃洛京的官职来高平当个教书先生。

    章丰钊道:“王爷多虑了,他们都有学生,王爷的书院新建,那些学生虽然比不上司农寺官吏,但应该满足王爷的要求。”

    云煦泽心动了。

    因为他想到一件事,司农寺成立了那么久,不知道更换了多少任官员,他们肯定有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通俗来说,洛京的那些学生都是科班出身,野路子和人家没得比,能让科班出身的人来高平教书,效果肯定差不了。

    至于对方是不是心甘情愿来高平,就不归云煦泽考虑了。

    云煦泽道:“多亏先生提醒,本王一会儿就给父皇写信。”

    他最近给永昭帝写信的频率明显增加,他之前关于新商税改革的奏书可能还在路上,送年礼的人也才回来。

    章丰钊抚须道:“王爷虽然已经就藩,但您和皇上毕竟是亲父子,您有为难之处,皇上肯定会帮您,何况这本是利民之举。”

    他很清楚云煦泽建书院没有任何私心,但建书院的一切花费都由王府承担,云煦泽才来了高平半年,他还免了去年的秋税,如果不是云煦泽把琼浆玉液的分成划入公库,公库现在可能一分钱都没有。

    真要详细算起来,不论是建凤栖楼,还是建书院,用的都是云煦泽的私财,但受益的却是高平和高平百姓。

    因为看得分明,章丰钊才会提议云煦泽向永昭帝求助,本就是利民之举,完全没必要由他自己扛。

    而且私心来说,章丰钊也希望云煦泽能和永昭帝能亲近一些,不是说要图谋什么,只是觉得他们是最亲近的人,关系不该如此生疏。

    如果今后发生什么,这份亲情可能会帮上大忙。

    章丰钊毕竟是为官多年,习惯了走一步想三步。

    云煦泽不清楚章丰钊的心思,他得了章丰钊的提醒,不用再发愁农学这门课程,心情好了很多,道:“先生觉得本王如今的棋艺,可以在父皇手下坚持多久?”

    章丰钊道:“皇上的棋艺和老夫相当。”

    “那本王现在还没有和父皇下棋的资格。”

    章丰钊现在和云煦泽下棋还是以教导为主,并没有认真。

    云煦泽很好奇:“先生棋艺这般厉害,除了父皇,还有人能赢先生吗?”

    章丰钊笑了:“老夫又不是无敌,自是有的。”

    “那肯定都是和先生年纪相仿之人。”

    章丰钊摇头:“青出于蓝胜于蓝,能赢老夫的也有年轻人,比如许三郎,他就曾赢过老夫。”

    虽然输多赢少,但赢过就是赢过,这在同龄人中已经很厉害了。

    云煦泽对许三郎的才华又多了一份认知:“那能赢先生的人中,最年轻的是不是许三郎?”

    像许三郎这样的人应该不错吧。

    章丰钊听到这话,嘴角扬了扬,眸子带着一丝骄傲:“还真不是,家中小辈如今才十三岁,但她早在前年和老夫对弈时便能赢老夫。”

    前年,不就是十一岁?

    云煦泽倒吸一口凉气:“当真是天才先生说得是不是六郎?”

    总不能章家出了两个麒麟子吧?

    章丰钊一顿,知道云煦泽口中的六郎便是章慕娆,点了点头。

    云煦泽感叹道:“没想到六郎不仅在术数方面天资卓越,还这么擅长围棋。”

    章丰钊:“她自小就聪明,学什么东西都很快。”

    “当真是章家麒麟子,估计过不了多久,六郎就能在朝堂有一席之地。”

    以章家的地位,章家小郎君只要按部就班地去太学镀层金,再在皇帝身边待一年,今后就会前途无量。

    章丰钊听言目光闪烁,默默叹了口气。

    章家家风严,章家第三代的郎君们其实都不错,还算有能力,入朝为官也不会给章家丢脸,但天分这东西真是天生的,第三代中论聪慧程度,谁也比不过章慕娆。

    章家三子不止一次感慨过,若是章慕娆是男子,他们章家有望再出一个九卿。

    章家目前在洛京就是新兴家族,现在的威望都是靠着章丰钊的余荫,章丰钊的三个儿子官职都不低,皆是秩千石的大官,但离三公九卿还有很长的距离。

    而且最重要的是永昭帝年事已高,等新帝即位,章家还能不能维持住如今的权势都不一定,所以章家如今迫切需要一个像许峻齐那般能振兴家族的人。

    很幸运的是他们找到了,但又不幸的是这个人是个女子。

    章丰钊要比儿子们豁达得多,他一个寒门子弟做到大司农这个位置,已经是很不容易,如今的章家远比他当初昌盛,饭要一口口吃,想要成为枝繁叶茂的大家族不是一件容易事,得靠数代人的努力。

    章丰钊管不了自己的身后事,如果以后的后辈不争气,那只能说明章家没有成为大家族的命。

    章家的弯弯道道,云煦泽自然不会知道,他只对章慕娆感兴趣:“先生,六郎能画出那么精准详细的图纸,平时应该对这些很感兴趣吧?”

    一提到章慕娆,章丰钊的心情总会很好,道:“她自小就喜欢弄着稀奇古怪的发明,特意空出来一个房间放她那些小东西,宝贝得不行,有次她兄长不小心弄坏她的东西,连连赔礼道歉了七日才算把这事揭过去。”

    “七八岁以后,她就喜欢往工坊跑,人家都是手艺熟练的老师傅,她偏要指手画脚,一本正经地和人家说怎么做更好,一个稚童之言,谁会相信,人家嫌她烦人就把她赶了出去。”

    章丰钊忍不住笑道:“她回来和老夫告状,非要让老夫把那家工坊买下来,让那不相信她的工匠按照她说得尝试一遍,她坚信自己说得是对的。”

    云煦泽好奇:“那先生可有满足六郎?”

    章丰钊摇头:“哪能任由小孩子胡闹,今日买工坊满足她,那日后买其他是不是也要满足?”

    哪怕是最疼爱的孙女,章丰钊也不会一味惯着,对于有些事情还是很有原则的。

    云煦泽却觉得可惜:“六郎不是普通人,他坚持得或许是对的。”

    虽然当时还是孩童,可天才的世界其他人理解不了的。

    章丰钊早就知道云煦泽的想法也和普通人不一样,家族子弟不想着多读书,总往工坊跑,旁人听了肯定觉得这人不思进取,竟然痴迷旁门左道。

    但云煦泽就没这种想法,从他重视工匠,甚至还要在书院开设墨学课程就知道,云煦泽并不觉得读书高人一等。

    章丰钊觉得挺神奇的,明明出身皇室,是大康最尊贵的世家子弟,云煦泽却对普通百姓更有同理心,他偶尔会想这莫非便是皇室的格局?

    但又想到他在洛京时见到的那几位皇子,章丰钊便打消了这个猜测。

    只有云煦泽是不一样的。

    章丰钊又想到章慕娆,他们都和寻常人不一样,若章慕娆是男子,他们或许会成为很好的友人。

    因为云煦泽不会在意章慕娆的“不务正业”,甚至会认真对待她提的每一个建议。

    “先生在想什么?”

    见章丰钊走神,云煦泽问道。

    章丰钊感叹:“你们或许能成为友人。”

    云煦泽也觉得:“若非六郎在洛京,本王定要请六郎喝酒,秉烛夜谈。”

    云煦泽有后世的见闻,章慕娆有聪明的脑子,假以时日,他们或许能把后世的东西点点制造出来。

    听到秉烛夜谈四个字,章丰钊顿时清醒了,道:“咳咳,她不可能离开洛京,王爷要失望了。”

    云煦泽叹气:“是啊,有缘无分。”

    章家子弟注定要入仕,不可能陪着他折腾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章丰钊听到这话脸色有些古怪。

    虽然知道云煦泽把章慕娆当男子,但还是觉得怪怪的。

    不想折磨自己,章丰钊果断转移话题:“如今百姓们对加入书院的意愿很强烈,入学考核可莫要胡乱出题,总要给出理由让百姓信服。”

    云煦泽点头:“入学考核肯定是有三门课程的先生出题,本王不会让外行人插手。”

    不论做什么事,最忌讳的就是外行人指导内行人。

    云煦泽当然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而且他习惯了做甩手掌柜,也不会闲着没事给自己找事干

    洛京

    大康议事制度实行的是三日一小朝,五日一大朝。

    今日本不是朝会的日子,但三公九卿却在一大早收到永昭帝让他们入宫的消息。

    几个人在宫门口碰到,互相见礼后前往兴德宫。

    大司农杨明嘉问道:“何相,皇上突然召见我们有何事?”

    丞相府负责大康大大小小的政务,一般来说,除了藩王的奏书,没有什么消息可以越过丞相府。

    何维良确实知道,但他口风很严:“大司农何必着急,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杨明嘉又看向御史大夫许长珩。

    许长珩根本不搭理杨明嘉,目不斜视往前走。

    其他人紧跟在三公之后,仿佛好奇的只有杨明嘉一人。

    杨明嘉见此便闭了嘴,没再多问。

    太尉严居弘不满了:“大司农,你怎么不问问本官知不知道?”

    其他人头低地更深了。

    众所周知,太尉掌兵事,大康文政分离,互不干扰,严居弘身为武官是不可能知道丞相府的消息,要不然就有逾越之责。

    但众人都知道严居弘不可能知道,但没人说破此事,因为谁都看得出来严居弘是在故意找茬。

    严家和杨家皆是洛京排名靠前的大家族,两大家族地位相仿,家族中皆有人当过三公,而且很巧的是这两家从没有一起当过三公,不是轮到严家便是轮到杨家,要不就是两家都落空。

    如此一来,这两家就看彼此不顺眼,虽说洛京各大家族之间的关系都不说多亲切,毕竟三公九卿就这么几个位置,大家都是竞争对手,关系怎么可能好。

    但在明面上闹得如此难看的也就只有严家和杨家。

    就像现在,严居弘故意找茬,杨明嘉身为大司农,按理说应该回话,但他仍是当严居弘不存在,就像没听到他说话。

    严居弘皱眉,正要发作,何维良淡淡道:“皇宫重地,莫要失了分寸。”

    严居弘只得收敛脾气。

    大家族也是分三六九等的,何家和许家便是那种超级大家族,这两家是几乎必出三公,丞相更是他们的囊中之物,两家轮流当,不是到你家就是到我家。

    严居弘可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拂了何维良的面子。

    后面没人再说话,在一阵沉默中,众人到了兴德宫。

    永昭帝坐在龙椅上,手中拿着宣威郡郡守时松文送来的奏书,上面还有宣威郡各家族家主的联名。

    “臣等拜见皇上。”

    永昭帝道:“免礼。维良,你和他们说一下时松文的奏书。”

    何维良领命,道:“昨晚,丞相府收到来自宣威郡郡守时松文的奏书,上面还有宣威郡各家族家主的联名,时松文在奏书中提到一种叫水泥的东西,说这种东西若是用于修筑城墙,会比之前的城墙坚固数倍。”

    “安州各郡一直受到胡人的侵犯,若是能有更坚固的城墙,能大大减轻边境将士的压力,因此时松文希望朝廷能为安州提供水泥。”

    说到这儿,何维良停顿了下,继续道:“但朝廷没有水泥,按照时松文所说,水泥来自高平。”

    听到这儿,其他人才恍然,怪不得需要召集他们议事。

    按理说水泥对边境有用,朝廷一定会支持,根本没有议事的必要,但现在水泥不属于朝廷,甚至也没办法收为朝廷所有。

    因为高平是谨王的封地。

    “何相,宣威离高平路途遥远,朝廷都不知道的事,宣威郡怎么知道?”

    “因为宣威周家五郎在数月前去陵州合昌郡给外祖贺寿,恰好得知谨王在高平举办诗会,便去了高平。”

    有人又问:“水泥的效果可属实?”

    “时松文命人亲自实验过。”

    周北驰就是怕其他人不信,特意找云煦泽要了几袋水泥,和他的信一起寄回了宣威郡。

    很好,如此一切都确定了,就看怎么和高平交涉了。

    宣威郡真是打得好主意,一股脑把问题退给朝廷。

    众人想到那奏书上还有各家族家主的联名,更是对宣威郡众人的心思猜得明明白白,毕竟都是世家的老狐貍。

    水泥有助于加固城墙,对御敌有帮助,更能减少人员伤亡,宣威郡的请求合情合理,朝廷不可能不答应,不然会寒了数十万戍边将士的心。

    因此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何和谨王交涉,尽快将水泥运往安州。

    太尉严居弘率先开口道:“此事简单,朝廷派使者去和谨王谈,确定一个价钱,由朝廷付银子,让高平给安州提供水泥。”

    虽然只有宣威一郡要水泥,但安州不是只有宣威郡遭受胡人的骚扰,整个安州的城墙都需要加固。

    杨明嘉冷哼一声,立刻跳出来反对:“若是如此,岂不是一直受制于谨王,以微臣之见,应该对谨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谨王献出水泥的配方。”

    严居弘笑了:“你懂不懂军事?水泥能让城墙坚固数倍,意味着每年用于修缮城墙的银子可以省下来,更重要的是,城墙坚固后不容易被摧毁,将士们便可借住城墙之利御敌,这会减少边郡将士的伤亡。”

    “这么重要的东西,你让人家把配方献出来,那大司农打算给谨王何等奖励作为交换?又打算给谨王记多大的功劳?”

    杨明嘉身为大司农,掌管大康所有收支,没人比他更清楚每年用于修缮城墙以及抚恤士兵的数额。

    他也知让谨王献出水泥配方有些无赖,但他和严居弘作对习惯了,哪怕知道自己说错话,也不可能认错,只是闭嘴不言。

    严居弘却不肯放过他,讥笑道:“大司农不说话,莫不是想白得配方?当着皇上的面,你要占谨王的便宜?”

    当着老子的面占人家儿子的便宜,这谁敢承认?

    “下官并无此意。”

    杨明嘉被逼得不得不回应。

    何维良擡眸看了眼永昭帝,永昭帝的脸色没有变化,看不出他的心情如何,但何维良和永昭帝君臣多年,多少了解他的脾性,开口道:“讨要配方一事不必多谈,朝廷岂能做出强夺配方之事。大司农,你派人去高平和谨王商议价钱,只要合适便定下来,让高平尽快为安州各郡提供水泥。”

    安州离高平太远,光是送信就得一个月,运送水泥只会更慢,不尽快定下来,恐怕无法在今年冬天前完成对安州城墙的加固。

    杨明嘉问道:“敢问何相,怎么算价钱合适?”

    何维良皱眉:“你是大司农,水泥该作价几何你会不知?”

    “下官自是心中有数,但谨王恐怕不会如此定价。”

    水泥仅高平有,哪怕用脚想也知道谨王会加价,他需要知道价钱合适是怎样的合适法。

    何维良沉吟道:“只要不超过一倍便可以。”

    这话的意思便是允许云煦泽把价钱翻倍。

    杨明嘉听到这话,精打细算的毛病发作,惊呼道:“一倍?这是不是太多了,即便是商贾也不会这么狠吧?”

    严居弘无声冷笑。

    一直听他们商议的永昭帝突然开口:“杨卿这是拿商贾和十郎比?”

    永昭帝声音平和,杨明嘉却心里一颤,忙请罪:“下官一时言语不当冒犯谨王殿下,请皇上降罪。”

    永昭帝没理他,看向许长珩:“朕听说三郎回京了?”

    许长珩道:“劳皇上挂心,犬子前日刚到京。”

    他特意给许峻齐写信,本想让许峻齐同家人一起过年,但许峻齐还是没赶上,谁也不知许峻齐是不是故意。

    永昭帝道:“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三郎既然回来了,便让他去高平和十郎谈,朕允他便宜之权,朕的要求只有一个,尽快将水泥运往安州。”

    有了永昭帝拍板,何维良等人已经没了商议的必要,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许长珩替许峻齐谢恩。

    杨明嘉见永昭帝不搭理他,便知永昭帝是真生气他方才说的话,苦着脸不知该如何是好。

    一直等议事结束,杨明嘉也没找到让永昭帝消气的机会。

    他心知自己要倒霉了。

    果不其然,在众人要离开兴德宫时,永昭帝开口道:“朕看杨卿面色不佳,想来是近日处理政务太过劳累,朕准杨卿休沐三日,好好在府里调养身子。”

    杨明嘉叹气领命:“微臣谢皇上体恤。”

    休沐三日等于闭门思过三日。

    这么些年来,永昭帝只要心里不痛快,就这么惩罚官员,他们这些老臣都习惯了。

    闭门思过不痛不痒,其实并没什么损失,只是会被人嘲笑,比如某位一出兴德宫便毫不掩饰笑意的某人。

    严居弘哈哈笑道:“大司农好好养病,皇上可真关心你。”

    杨明嘉反击:“比不得太尉大人更得盛宠,上次得了五日假期。”

    严居弘的笑声戛然而止。

    三日和五日其实相差不大,但对于针锋相对的两人来说,差一天都有很大区别。

    其他人懒得听两个老头子吵架,三三两两凑在一起往皇宫外走。

    何维良看向许长珩:“等三郎从高平回来,让他去丞相府帮本官?”

    许长珩淡淡道:“一切听皇上安排。”

    何维良摇摇头:“你是三郎的阿爷,总要上些心才是,皇上总会问你的意见。”

    “三郎还年轻,去哪里都可以。”

    不论何维良怎么说,许长珩就是油盐不进。

    许府

    从兴德宫回府,许长珩便让人叫许峻齐到书房见他。

    许峻齐走到许长珩面前坐下:“阿爷找儿何事?”

    许长珩便把水泥的事说了:“你在高平待了许久,可知道水泥?”

    许峻齐道:“儿只是听说水泥可以加快房屋的修建速度,竟是不知水泥还有加固城墙的作用。”

    “那就是谨王有意隐瞒此事。”

    许峻齐摇头:“谈不上隐瞒,不过是没有大肆宣扬罢了。”

    许长珩看他:“你回来后,提到过多次谨王,这般看好他?”

    许峻齐道:“阿爷莫要多想,儿只是觉得谨王真心为百姓着想,他不在意高平之外的事,儿马上就要入朝为官,想必不会再和谨王见面。”

    许长珩淡淡道:“皇上已经任命你为使者,负责和谨王商定水泥的价钱。”

    许峻齐愣了:“朝廷那么多大臣,皇上为何派儿去?”

    “皇上的心思,为父怎么可能清楚。”

    许峻齐无奈:“没想到刚从高平回来,又要再回去,而何时启程?”

    “越快越好!”

    “行吧。”

    许长珩提醒道:“关于水泥的价钱,虽说皇上给了你便宜之权,但你把握好分寸,莫要给朝臣攻讦你的机会。”

    “阿爷放心。”

    两父子谈完,许峻齐便离开了书房。

    刚离开小院,便迎面碰上许大郎,许峻齐拱手:“兄长。”

    许大郎却当做没看到他,径直走进小院。

    许峻齐的书童不满道:“大郎越来越过分了。”

    如今连表面功夫都不做了。

    许峻齐面色平静:“心早已生出隔阂,面上维持友好又有什么用呢,骗人骗己罢了。”

    他们这对同胞兄弟,从许长珩确定许峻齐为下任家主时,便回不到过去了

    高平

    周北驰在王庄躲了一个月,硬生生等诗会的热度降下来才出来,他一出来便到王府见云煦泽。

    “王爷,朝廷恐怕已经收到宣威郡的消息,应该很快就会派人来,您打算将水泥定价几何?”

    周北驰很清楚接下来影响水泥交易的最大因素便是水泥的价钱。

    云煦泽道:“此事由程六郎负责,本王只看结果。”

    周北驰有些无奈,他提前来找云煦泽,就希望能先和云煦泽商量一下,没想到云煦泽完全不接茬,也就意味着价格便宜不了。

    云煦泽看他:“周五郎收到了宣威来信?”

    他不觉得周北驰会突然来找他提水泥价格的事。

    周北驰点点头,道:“家里让在下负责水泥运送一事。”

    说白了,就是需要周北驰在高平当监工,高平离安州太远,即便水泥出了什么问题,他们找云煦泽追责都是浪费时间,还不如从一开始就监督好。

    而安州在高平的就只有周北驰,也只有他适合当监工。

    云煦泽挑眉:“看来你一时半会是离不开高平了。”

    在安州城墙加固完成之前,周北驰都得待在高平。

    “叨唠王爷了。”

    “王庄建好后,本王一日没住,反正是你一直在住,王庄的下人对你恐怕比对本王还了解。”

    这话还真没说错,王庄的厨子都已经把周北驰的口味搞明白。

    周北驰有些尴尬:“在下会尽快搬出去。”

    云煦泽摆手:“只是一个住处而已,本王还不至于计较这些,说起来安州接下来将会是高平的大顾客,你是安州的使者,本王理应安排你的住处,继续住在王庄便是。”

    “多谢王爷。”

    周北驰也没客气,他已经住习惯了。

    “那水泥的事”

    云煦泽打断他:“本王说了交给程六郎负责,便不会插手此事。”

    周北驰值得放弃,拿出之前诗会奖励的名贴,问道:“那在下可以见章翁吗?”

    云煦泽点头,让下人带周北驰去清云院见章丰钊。

    等周北驰离开,云煦泽本想让人找程允晨来,但想了想又放弃,他想看看程允晨怎么处理这件事。

    而且关于水泥的事,云煦泽该说的已经说了,如何和朝廷商议,就看程允晨怎么做了

    洛京

    许峻齐得了圣旨后,当天就收拾行李离开了洛京。

    而水泥一事开始在朝堂内外流传,渐渐传到几位皇子的耳朵里。

    永昭帝子嗣众多,但最得宠的只有三个,他们早就得了封地,但一直没去就藩,得永昭帝允许继续留在京城。

    大康历经几任皇帝,除了立国之初经历外戚乱政,藩王入京勤王,最终秦王用武力拨乱反正,以藩王的身份登基称帝,之后再没有藩王称帝的事情。

    因此在文武百官眼中,新帝便会在留京的三位皇子中产生,他们下注也是在这三位中下注。

    其中最被看好的便是五皇子吴王,因为他最得圣宠,而且吴王自幼聪慧,才华横溢,被永昭帝夸赞过多次。

    吴王府

    听到水泥的消息时,吴王正在逗小儿子,吴王已经成亲四年有余,府里一正二侧三妃齐全,还有众多侍妾,虽然才不到二十五岁,但膝下子嗣不少,不过嫡子只有一个,便如今他怀里这个,在众郎君中行五。

    “五郎,喊父王。”

    吴王柔声哄儿子。

    吴王妃无奈道:“郎君,五郎才五个月,还不会说话。”

    吴王笑道:“万一我们儿子天赋异禀呢?”

    吴王妃一时无言,不知道该不该打破郎君的幻想。

    这时,王府管家走了进来,看了眼吴王欲言又止。

    吴王妃从吴王怀里接过儿子,识趣道:“五郎估计累了,妾身带他去睡觉。”

    吴王点头,柔声道:“本王一会儿再去看他。”

    等吴王妃等人离开,管家才禀报道:“王爷,已经打听清楚了,皇上召集诸位大人进宫,是因为宣威郡郡守上了一道奏书,有一种叫水泥的东西,可以加固城墙,宣威郡想要水泥,但朝廷并没有水泥,只有高平有。”

    “诸位大人商议后,便决定由朝廷出面和谨王购买水泥,皇上钦定许三郎为使者,他刚刚已经离京了。”

    吴王本来听得漫不经心,听到“谨王”两个字才来了几分精神:“十郎在宫里时总被欺负,连和父皇告状都不敢,本王之前还担心他到了高平压不住那些家族,没想到不过才数月,十郎仿佛变了一个人。”

    “之前的琼浆玉液,精盐,还有让宫里娘娘们赞不绝口的香水,如今又多了水泥,本王都不知道十郎还有这般能耐。”

    管家道:“与其说谨王能耐大,倒不如说谨王幸运,让他在高平得了人才相助。”

    没人相信这些东西是云煦泽一个人搞出来的,他们更偏向高平那个小地方出了个金凤凰。

    吴王问道:“派出高平的人可打探到消息?”

    管家摇头:“前几日才来了消息,谨王已经招募完三千亲兵,日夜有人在坊口巡逻,还有弓箭手注意附近楼阁,我们的人连寿安坊都进不去,更别说潜进王府。”

    吴王把玩方才儿子落下的拨浪鼓:“看来十郎很谨慎,赚了那么多银子,第一步就想着把亲兵满编。让他们继续留在高平,打探不到谨王府的消息,就打探高平的消息,本王很好奇十郎会怎么管理高平。”

    “诺。”

    随后,管家有些犹豫道:“水泥能加固城墙,等水泥用在安州城墙,安州百姓定然会感激谨王,届时谨王的名望怕是”

    吴王摆手:“储位之争终究还是要看父皇的心思,比起水泥,本王更在意香水是怎么制作的。”

    管家低下头:“老奴会让探子尽快打听出香水配方。”

    “两位兄长对此事是何反应?”

    管家答道:“鲁王府并无消息传出,梁王得到消息后便召集了幕僚,只是不知说了什么。”

    他们这些留在京城的王爷,不去封地就没办法招募属官,只能以私人名义雇佣幕僚,像吴王,也养着几个幕僚,平时遇到什么事,便召集幕僚一同商议。

    梁王召集幕僚?

    吴王忍不住笑了:“兄长有耐心听幕僚把话说完吗?”

    梁王是出了名的急性子,性格直爽,有什么说什么,永昭帝曾夸赞梁王有赤子之心。

    在两个竞争者中,比起心思深沉的大皇子鲁王,吴王最不担心的就是二皇子梁王,虽然梁王得永昭帝宠爱,但他本人能力平庸,永昭帝只要不眼瞎就不会选他当继承人。

    管家道:“听说在房间里谈了很长时间。”

    吴王挑眉:“看来兄长是真的在意了。”

    “那老奴”

    “不用管,继续该做什么做什么。”

    “诺。”

    吴王等人打探皇宫的消息,永昭帝也在注意三位皇子的动静。

    永昭帝打探的消息自是比吴王要多。

    在听到鲁王依旧读书画画时,永昭帝摇摇头:“大郎从小就心思深,长大了还是这样,他啊,谁都不信。”

    鲁王是永昭帝的第一个孩子,他对鲁王总有份不一样的感情,但鲁王情感寡淡,对谁都是不冷不热,永昭帝有时候觉得他比自己更像是孤家寡人。

    永昭帝特意给他选了一个温柔体贴的王妃,但一点用都没有,鲁王从不在任何房里留宿,每次都是完事就走,让人忍不住怀疑是不是有人在谋划刺杀他,才让他不愿在其他地方留宿。

    黄显继续汇报梁王的消息:“梁王殿下和幕僚商议了一个时辰,最终得出结论:琼浆玉液很好喝,香水很好闻,他打算写信给谨王殿下,想让谨王殿下送他几瓶香水。”

    永昭帝一点也不意外这个结果,哈哈哈哈大笑起来。

    “二郎还是这样,他从不在意什么形势格局,只在乎自己的喜恶。”

    梁王爱酒,他的宠妃喜欢香水,因此他现在有求于云煦泽,在梁王看来,有求于人就得放低姿态,至于什么水泥用在安州能增加云煦泽的名望,那和他有什么关系?

    他如果出手针对云煦泽,那名望能增加在他身上吗?

    这一个问题直接给幕僚干懵了。

    梁王知道自己能力平庸,但他也对皇位有点想法,他就等着天上掉馅饼。

    黄显看到梁王府的记录时也觉得好笑,心想梁王还真是稳定发挥。

    最后是关于吴王府的记录。

    永昭帝叹气:“他们几个中,就五郎最爱重正妃,正妃才是王府的女主人,一味宠妾灭妻只会把后院弄得乌烟瘴气。”

    这就是在内涵梁王了,洛京人人皆知梁王爱美人,而且他的热度只有数月,是出了名的喜新厌旧,喜欢的时候样样都好,但热乎劲儿一过,梁王就把人扔在后院不管不顾,开始宠下一个。

    梁王妃同样是洛京难得一见的美人,永昭帝给他选了这个王妃是希望他收心,结果梁王妃和其他美人没有区别,几个月后便弃之不顾,自此不再踏入正院半步。

    梁王妃哪能受得了这般冷落,时不时就和梁王闹,梁王被她烦得不愿意再回王府,整日住在外面,这可就苦了王府后院的侍妾,生活过得水深火热。

    永昭帝本来还想给梁王选两个侧妃,看到梁王府的鸡飞狗跳,顿时打消了这个想法,还是别祸害人家小娘子了。

    比起鲁王对王妃的不冷不热,梁王对王妃的冷落,吴王简直就是完美郎君,他虽然也有很多女人,但他从不当众落吴王妃的面子,后宅的一切事都交给吴王妃管,哪怕有宠妾给他撒娇,他也不会插手后宅事务。

    甚至吴王妃之前一直没身孕,吴王也没改变对吴王妃的态度,依旧爱重她。

    永昭帝疼爱吴王除了因为他孝顺,时刻记着他这个父皇,还有便是因为吴王拎得清。

    就像这次水泥一事,吴王就很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没有一点要插手的意思。

    听完三个王府的消息,永昭帝揉揉额头:“黄显,你觉得朕百年后,哪个皇子能继承大统?”

    黄显吓得脸色一变:“奴才只懂得服侍皇上,别的,别的不清楚。”

    永昭帝看到他的样子,摇摇头:“算了,朕不问你了。”

    仿佛只是随口一问,永昭帝打开奏书批阅。

    刚批阅了几份奏书,小太监进来禀报:“皇上,谨王派人送来奏书。”

    永昭帝手下一顿:“把人带来。”

    亲兵一路上都在护着奏书,生怕丢失或损坏,直到亲手交给永昭帝,他才松了口气,总算顺利完成任务。

    永昭帝挥手让他退下去,便打开了谨王的奏书。

    他看得很认真,一字一句地看完,然后合住奏书,手指轻轻点了两下奏书封面,轻声道:“分段收税?倒是个好想法。”

    具体实施起来如何,还得看高平接下来收的商税有多少,若是真能减轻底层商户的压力,而且还能增加商税,永昭帝自是不介意在全国推行新商税。

    不过如此一来,那些世家怕是要恨上十郎。

    永昭帝叹气:“十郎明知这一点,还是上了这份奏书,可见是真的心怀百姓。”

    黄显不知奏书上写了什么,没敢冒然答话。

    永昭帝把奏书收起来,暂且不打算告诉其他人新商税的事。

    朝堂上皆是世家子弟,新商税的事不存在和谁提前商量,因为世家肯定不会满意。

    等高平那些商税改革的成果传来,永昭帝便会直接在朝堂上宣布此事,凭借君王权威直接推行新商税。

    永昭帝掌权三十年,在朝堂上威望甚重,虽然大多数事都是由丞相府负责处理,但只要是永昭帝决定的事,没一个人敢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