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搜索: 热词:纳兰一敌温瑞安妾心知几许楼采凝拉菲草之恋黄珍(易拉罐)生死疲劳莫言

返回顶部

    第92章

    高平,谨王府

    云煦泽也知今日是高平书院放榜的日子,便让小福子关注了下。

    “殿下,书院已经放榜,一百学生已经招满,皆是高平家族子弟,这其中三大家族的子弟有十几人。”

    高平三大家族的嫡系子弟都在给云煦泽当差,但一个家族本来就是由嫡系和旁支组成,三大家族的旁支子弟还是很多的,如今能有十几个人被书院招收,便可见一斑。

    “赵娘子可在榜上?”

    云煦泽没忘蒋晟阳的夫人也去参加书院考核了。

    小福子道:“自是在榜上,而且还得了第二名。”

    云煦泽听言很自然地问了句:“那第一名是谁?”

    小福子笑道:“是钱家的娘子,而且她也是四十个女郎中唯一没出阁的。”

    虽然得了朝廷支持,女郎得以入书院,将来还有可能进入仕途。

    但百姓们的观念一时半会儿难以改变,未出阁的女郎规矩颇多,行事间有很多事情不方便。

    就像霍幼云,她到现在外出都得带着面纱,也就和郡衙的官吏见面会摘掉面纱,但这已经是她能做到的极限。

    未出阁女郎不能抛头露面,仅仅这个规矩就桎梏着她们。

    这位钱家小娘子敢在这时候参加考核,可见是她心性坚韧的人。

    想到霍幼云,云煦泽猛地看向祝云凌:“表兄,你问过五娘子没?”

    在神医比赛结束后,云煦泽便放了祝云凌几天假,让他去南夷岛看侄儿,如今已经回来几天,云煦泽一直忘了问他和霍幼云的事。

    祝云凌点头:“问过了。”

    云煦泽盯着他的表情,见他有些纠结,一时搞不懂霍幼云有没有答应他,好奇道:“那五娘子如何回得你?”

    祝云凌道:“她说未出阁的身份对她来说太麻烦,她有意找个人成亲,如果我不介意她今后整日忙于公务,可以寻人去提亲。”

    云煦泽:“”

    听这意思是答应了,可怎么听着这么别扭呢?

    愣了下,云煦泽突然想到蒋晟阳。

    他当初相看赵娘子时,便是因为他想找人打理后宅,以便让他安心处理公务。

    可以确定了!

    霍幼云和蒋晟阳一样,都是事业型,婚姻对他们来说,只是为了应付不必要的麻烦。

    蒋晟阳是为了后宅安稳。

    霍幼云是需要嫁人后的身份。

    不过蒋晟阳和赵娘子成亲后,过得和和美美,两人没闹过什么矛盾,想来祝云凌和霍幼云应该不会差吧?

    “表兄怎么想?”

    祝云凌纠结道:“她只是想找个人成亲,这个人可以是我,也可以是别人。”

    这就是动没动心的区别。

    祝云凌要的是霍幼云,但霍幼云要的只是一个郎君。

    云煦泽道:“但表兄若是迟疑,五娘子或许就是别人的了。”

    现在没有感情,可以以后培养,总比扭扭捏捏把心仪之人弄丢好得多。

    霍幼云能如此坦诚,显然也是想今后能好好过日子。

    “不过表兄,本王有件事得提前告诉你,五娘子有大才,恐怕还得在南夷岛待几年,你们若是不想成亲后分开,你就得留在南夷岛陪她几年。”

    云煦泽对霍幼云早有安排,不可能为了祝云凌把霍幼云安排到洛京。

    他手底下可信任的人不多,一个萝卜一个坑,霍幼云不能乱动。

    祝云凌面色有些犹豫:“卑职还得保护殿下。”

    虽然心仪霍幼云,可祝家是因为云煦泽才有今日,在他心里,云煦泽的优先级是在第一位。

    他不能为了成亲就忘恩负义。

    云煦泽含笑道:“只是几年而已,表兄过几年再来保护本王也一样。”

    其实几年后会如何安排他们,云煦泽自己也不确定,但总不能真让祝云凌为了他耽误亲事。

    在云煦泽看来,霍幼云样样都好,只是事业心重了些,但祝云凌都知道,他既然不在意,那这两人还是挺配的。

    正好云煦泽打算把朱隆带回洛京,祝云凌若是留下,可以让他接任朱隆成为零阳郡都尉。

    祝云凌听云煦泽这么说,稍稍放下心,脸色就有些不自然道:“那卑职去找人提亲?”

    云煦泽哈哈笑道:“表兄太见外了,你的亲事自是由本王替你张罗,本王明日便去一趟南夷岛,亲自替表兄去提亲。”

    当初蒋晟阳的亲事,就是云煦泽亲自上门提亲,总不能轮到自己亲表兄,还能比不上蒋晟阳。

    祝云凌大喜,虽然不好意思麻烦云煦泽,但他确实想给霍幼云足够的尊重,便内没有推辞:“多谢殿下。”

    他还挺喜欢给人张罗亲事的,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章丰钊刚走进来就听到他们的笑声,好奇道:“有什么好事?”

    云煦泽笑道:“表兄心仪霍五娘子,本王打算明日替他去提亲。”

    章丰钊抚须道:“确实是好事,老夫等着喝祝司马的喜酒。”

    “还早呢。”

    祝云凌有些不好意思。

    “对了,大表兄知道这件事吗?”

    祝云凌道:“还没有。”

    他之前因为还没下定决心,就没告诉祝云平。

    云煦泽道:“那本王明日去南夷岛告诉大表兄,表兄你记得给家里写信,告诉舅父舅母一声。”

    祝昌言夫妇来不了高平,但毕竟是祝云凌的父母,良辰吉日得让他们定。

    章丰钊疑惑:“老夫记得霍五娘子是郁仓郡人,不是应该去郁仓郡提亲吗?”

    云煦泽一愣,他把霍幼云的父母给忘了。

    好像确实没有直接和女方本人提亲的先例。

    祝云凌低声道:“殿下,五娘子说过了,她的亲事由她自己做主,等定了通知霍家一声便可。”

    不愧是五娘子!

    真彪悍!

    不过这毕竟是人家的家务事,云煦泽颔首道:“那本王明日去找霍五娘子提亲。”

    如此也好,真要去郁仓郡,他可就去不了了。

    章丰钊也没说什么

    南夷岛,零阳郡衙

    云煦泽今日一早便坐船到了南夷岛,没有直接上门提亲,先去郡衙见祝云平。

    “殿下可是有事吩咐?”

    祝云平是完全被蒙在鼓里,什么都不知道,见到云煦泽还以为他有什么急事呢。

    云煦泽道:“确实有事,是大好事。”

    祝云平一脸懵:“什么好事?”

    他刚得了嫡子,还能有比这大的好事?

    云煦泽笑道:“二表兄心仪霍五娘子,本王来替他提亲。”

    “市舶使?”

    因为经常和霍幼云打交道,祝云平习惯了称呼霍幼云的官职,他从没想过两人还有成为一家人的可能性。

    “市舶使愿意嫁给二弟?”

    祝云平表示怀疑。

    这浓浓的怀疑意味,是亲兄长无疑了。

    得亏祝云凌没跟着来,要不高低得和祝云平吵一架。

    云煦泽道:“二表兄相貌堂堂,人品贵重,五娘子自是愿意的。”

    至于霍幼云只是想找个郎君摆脱未出阁的身份,这种事就不用说了,要不然祝云平心里肯定不舒服。

    只要祝云凌不在意,其他人也没资格说什么。

    祝云平终于适应了这个消息,笑道:“那这确实是大好事,有劳殿下了。”

    “都是一家人,不必多礼。”

    小福子已经准备好礼物,两人商量好一会儿就去市舶司。

    霍幼云到了南夷岛后就一直住在市舶司,她在零阳郡城买了一处宅院,但一直没去住。

    祝云平同样住在郡衙。

    云煦泽想到他还没见过祝云平嫡子呢,便问道:“表嫂和侄儿可在?”

    祝云平道:“王爷来得不凑巧,娘子带着孩子回了窦家,岳丈想看孩子了。”

    “确实挺不凑巧。对了,表嫂可有报名书院的考核?”

    南夷岛三郡的入学考核在同一天,也已经结束了。

    祝云平叹气:“娘子本来有意报名,只可惜小郎还小,她放心不下小郎,便决定明年再报名。”

    身为云煦泽的嫡亲表兄,祝云平对云煦泽的每个决策都很支持,更别说他还是零阳郡的郡守,自是会支持窦娘子入书院,只可惜太不巧了,他们的嫡子才出生不久,窦娘子正是最牵挂孩子的时候,根本放心不下。

    这也是女子的为难之处。

    云煦泽表示理解,道:“书院年年都能报名,表嫂有心明年也一样。”

    祝云平也是这么想。

    两人聊了一会儿,便起身前往市舶司。去之前特意让人去看过,霍幼云就在市舶司的办公房里,不用担心白跑一趟。

    市舶司,办公房

    霍幼云看着云煦泽和祝云平一起走进来,小福子和几个小厮都拿着礼物,心里便有了数。

    “下官拜见王爷。”

    有数归有数,礼节总不能忘。

    云煦泽擡手:“免礼。今日不讲那些俗礼,本王和表兄皆是以云凌表兄的亲属身份前来,来向五娘子提亲。”

    霍幼云点点头:“下官答应了。”

    “”

    云煦泽和祝云平对视一眼,面面相觑。

    虽说早就料到了结果,可这答应得是不是太快了,好歹矜持几句啊?

    霍幼云笑道:“下官已经和祝司马说好,既然已经约定好,又何必囿于礼节。”

    “市舶使敞亮。”

    祝云平夸赞了句。

    云煦泽让小福子等人把礼物放下,道:“既然如此,那这门亲事就这么定了,改日让云凌表兄亲自上门送聘礼,你们二人的父母都不在高平,通信需要时间,等洛京那边定下良辰吉日,再商议成亲的事也不迟。”

    祝云平点头,他没有意见。

    霍幼云同样没意见。

    云煦泽又道:“舅父舅母远在洛京,不能来高平参加昏礼,五娘子的阿爷阿娘能不能来?”

    成亲的时候总要有高堂在场,祝云平当初成亲,拜的就是窦娘子的阿爷窦林鑫。

    霍幼云自然知道这一点,道:“下官阿娘早逝,但下官会给阿爷写信,请他来高平。”

    “那就好。”

    云煦泽还不知道霍幼云母亲不在的消息,要不然也不会那么问。

    祝云平忍不住问道:“成亲之事皆由父母做主,五娘子这般答应下来,令尊那边会不会有问题?”

    霍幼云道:“阿爷只想下官尽快嫁出去,不会在意这些细枝末节。”

    虽然已经过去几年,但霍幼云在郁仓郡那边的名声依旧很响亮,没人敢娶她,霍家家主早就熄了在郁仓郡给她找夫婿的心思。

    自从霍幼云到了高平后,性子就越来越强势,回家几次也没住多久,霍家家主早就习惯了她的性子,这次先斩后奏也没什么大不了。

    祝云平听言尴尬一笑,这话没法接。

    云煦泽倒是不忘替祝云凌美言:“五娘子尽管放心,云凌表兄率性质朴,为人正直,听得进去话,定会好好待五娘子。”

    不知为何,祝云平在脑中莫名把云煦泽的话翻译了一遍。

    率性质朴意味着脑子不太好使。

    听得进去话意味着没有主见。

    这般想想,祝云凌能娶到霍幼云,真是祖上烧高香了,祝云平暗暗下定决心,决定一会儿写封家书,让父母知道祝云凌娶到霍幼云有多幸运,免得他阿娘有别的想法。

    这还真不是祝云平多想,自从云煦泽有机会被立为储君后,朱氏便想让祝云凌娶个洛京的小娘子,今后也好留在他们身边。

    祝云平理解朱氏的心思,但这种事要讲究缘分,霍幼云是个很好的女郎,正好祝云凌心仪她,这便是缘分,错过太可惜。

    云煦泽可不知道祝云平在想什么,又夸了祝云凌几句,才道:“到时候在高平举行大婚,也让大家热闹热闹。”

    同时也是为了给他们撑腰。

    霍幼云明白这一点,并没有拒绝。

    她确实是因为未出阁的身份太麻烦,才想找个郎君成亲,但她又不是慌不择食,肯定得找个顺眼的,正好祝云凌找上门来。

    她看祝云凌顺眼,便坦然把自己的心思告诉他,把选择权交给祝云凌。

    她觉得祝云凌怎么着也得犹豫一段时间,没想到这么快就上门提亲,这倒让霍幼云有些意外。

    不过意外归意外,霍幼云还是很满意这门亲事的。

    毕竟是自己选的人

    云煦泽这次来南夷岛就是为了祝云凌的亲事,办完事后,和祝云凌以及霍幼云用了午饭,便回了谨王府。

    刚走进议政殿的院子,祝云凌的目光就落在云煦泽身上,那期待又热烈的眼神,就跟看到骨头的狗狗一般,把云煦泽逗笑了。

    “表兄放心,五娘子已经应允,你寻个日子亲自去送聘礼,对了,别忘了捉一对大雁。”

    这年头给女郎送聘礼,都得有大雁。

    云煦泽在蒋晟阳送聘礼时就知道了这件事,还特意了解过原因。

    大雁终其一生只有一个伴侣,送大雁意味着忠诚,所以送一对大雁寓意最好。

    但云煦泽觉得这寓意多少有些讽刺,大康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真正保持忠诚的人少之又少,这其中有九成九是因为太穷,纳不起妾。

    祝云凌可不知道云煦泽的心思,兴冲冲道:“卑职这就去多峰山找大雁。”

    云煦泽连忙阻止道:“表兄,如今才八月,多峰山可能没有大雁,你等九月再去找吧。”

    大雁是候鸟,会在八月份开始南飞,在此之前一直在北方待着,高平正是南方,这会找大雁可不好找,真不一定有。

    但九月就不一样了,那会儿大雁会多些。

    这也是地方偏僻的坏处,若是在中原,想找大雁会容易很多。

    祝云凌一拍脑门,不好意思道:“卑职把这事忘了。”

    大雁南飞是常识,百姓们见多了便会知道,就和种地一样,并非是读书才能知道的知识。

    云煦泽表示理解:“表兄是太高兴了。可有给洛京写信?”

    祝云凌点头:“已经让人送走了。”

    如果赶在年前成亲,那也没有几个月了。

    祝云凌可能也是想到这一点,咧嘴笑得很开心。

    云煦泽:“”

    已经没眼看了。

    成亲这么高兴吗?

    云煦泽突然想到自己也快成亲了,估计及冠后过不了多久就会成亲。

    这般想想,成亲确实值得开心,只是章慕娆明年才十七,云煦泽短时间内没有要孩子的想法。

    估计得让永昭帝失望了。

    反正除了鲁王,他那几个兄弟得嫡子的时间都不算早,估计永昭帝都习惯了

    九月份,洛京

    永昭帝难得没在兴德宫,而是坐马车去了靠近洛京城的一处县城,数百南军护卫左右,还有一百禁军贴身保护。

    永昭帝的车架后还有数辆马车跟随,皆是三公九卿的马车。

    大康头部的几个大人物全都聚在了一起,不用想也知道能惊动这么多大人物肯定是大事。

    到了县城外的田地旁,早就等在这里的阳锐等几个田官看到永昭帝的车架停下,连忙跪地行礼:“下官拜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永昭帝走下马车,感受到微风吹过,他已经有数年没离开皇宫,今日再看到城外的风景,一时间有些怀念。

    但他没忘了今日来的重点,盯着阳锐道:“告诉朕,甘薯的亩产是多少?”

    阳锐压抑着激动道:“皇上,下官已经让人收了数十亩地的甘薯,最少有六十石,最多有八十五石。下官已经研究过,哪怕是在一般的地里种植甘薯,也能收获五十石左右的粮食。皇上,若是大康各郡都能种植甘薯,大康各郡百姓定然都能吃饱饭。”

    不怪阳锐这么激动,云煦泽当初就藩高平,他雇百姓开荒的那块贫瘠之地,若是种粮食,亩产不到两石。

    哪怕是大康最肥沃的土地,粮食亩产最高也不会超过十石。

    这是什么概念?

    甘薯的收成轻轻松松就能超过粮食的产量,关键是超过得还不是一星半点。

    永昭帝虽然已经看到了司农寺上奏的奏书,但亲耳听到他依旧不敢相信,沉声道:“派人立刻收成一亩的甘薯,当着朕的面称重,朕要亲眼看看甘薯的亩产是不是真像你们说得那么高。”

    不怪永昭帝疑心病,实在是此事关乎民生,实在马虎不得,他连三公九卿都信不过,必须亲眼看到才能安心。

    阳锐立刻应声:“下官这就去安排。”

    等阳锐离开,黄显恭声道:“外面风大,皇上暂且进马车歇一歇吧?”

    永昭帝摆手:“朕要看着他们。”

    从现在到称重,必须一直在他眼皮底下。只有这样,他才会愿意相信这么神奇的事是真的存在。

    杨明嘉是大司农,比起永昭帝,他更了解阳锐这几个田官,他们并非夸大其词,好大喜功的人,既然他们敢这么说,那就一定是真的。

    他脸上带着止不住的笑容:“此乃神物,必能造福百姓。”

    严居弘下意识怼他:“还没验证呢,大司农此话说早了。”

    一向来很少开口的太府寺主官少府突然开口道:“我记得甘薯是谨王进献,甘薯的种植之法也是谨王带领众田官研究出来的?”

    杨明嘉对此事更了解一些,道:“不错,只要甘薯的亩产被证实,谨王便是立下大功了。”

    “听说这甘薯是海外传来的,那些小岛竟然有这种神奇的庄稼?”

    “这有什么,人家地方虽小,但总会有自己的特产,要是没有利益,他们会冒着生命危险屡次出海?”

    听到这话,众人沉默了。

    他们是洛京的顶级世家,都有派船队出海,这一年来,光是出海就给他们带来大量的利益,他们都增加了出海船队的数量,甚至派出大量护卫保护船队的安全。

    永昭帝听着大臣们的谈话,并未开口。他的目光始终落在地里,看着他们在地里收甘薯。

    一亩地并不算多,几个人一起忙活,没一会儿便忙完,把甘薯从甘薯秧子上摘下来,一个个棕红色的甘薯被归拢在一起。

    大康的称重秤和后世的天平类似,秤两边放着两个大型托盘,一边放要称重的重物,另一边放石制砝码,每个砝码都是固定重量。

    虽然通过时间流逝,砝码重量会有些不准,但大差不差,大约重量肯定错不了。

    因为有永昭帝在一旁看着,每个人都小心翼翼,连放个甘薯都轻手轻脚,仿佛在对待宝贝一般。

    永昭帝年轻时每年都会亲自带着洛京百姓春耕,他对粮食的产量有了解,哪怕还没有称重,看到面前如小山一般的甘薯,他就知道阳锐等人没有欺君。

    但他面上不动声色,静静地看他们称重。

    忙活了大概一盏茶功夫,一亩地甘薯称重完成,阳锐走过来禀报道:“皇上,这一亩地的甘薯总重七十八石。”

    这里靠近洛京,都是肥沃的上等田地,因此甘薯的产量都不错。

    永昭帝深吸一口气,问道:“甘薯容易种植吗?对田地有要求吗?”

    阳锐道:“甘薯需要育苗,这一步比较麻烦,需要百姓精心照顾,不过百姓们都是种地的老手,只要把需要注意的事告诉他们,应该没问题。”

    “至于对田地的要求,自然是土地越肥沃越好,但有谨王殿下提供的肥料,哪怕是贫瘠的土地也能种植,收成会少很多,但肯定比黍米之类的粮食产量高。”

    “这就足够了!”

    永昭帝下了决定,转身回了马车:“回兴德宫议事。”

    他想要验证的事已经验证完,没必要再在外面吹冷风,他年纪大了,可不像年轻时那般。

    兴德宫

    永昭帝抿了口热茶,问道:“关于甘薯,众卿有什么想法?”

    大司农率先出列道:“甘薯亩产远超其他粮食,必然要鼓励种植,但总不能让百姓只吃甘薯。下官私以为,中原各郡可以分出三成的土地来种植甘薯,毕竟甘薯产量高,三成也会比其他粮食产量高。但像安州陵州等偏僻之地,百姓们常常食不果腹,可以让他们多种植甘薯,以吃饱饭为主。”

    何维良道:“中原各郡除了种植粮食,还要养桑种木棉,三成太多了,甘薯亩产远高于其他粮食,一成半足以。”

    说白了,中原各郡百姓富足,可以种植甘薯改善口味,外加屯些粮食,但没必要大面积种植,甘薯终究代替不了五谷杂粮。

    许长珩道:“自皇上登基以来,承平已久,百姓们手中皆有余粮,哪怕种一年甘薯,也不会有太大影响,不如明年让百姓分出一半土地种植甘薯,但今后不会强制种多少甘薯,由他们自己选择。”

    甘薯亩产高,对百姓有好处,但日子总归是自己过得,自己的地想种什么百姓心里都有数,朝廷可以强制一两年,但总不能强制。

    木棉已经试种完成,确定中原各郡适合种木棉,永昭帝还没有发话,各家族的商队便自己去找各县的县令商议,百姓分出几成土地种木棉,他们保证到时候会全部收购。

    有利可图,百姓们欣然应允。

    甘薯也是如此,对百姓有好处他们才会愿意做。

    永昭帝颔首:“许卿言之有理,比起中原各郡,安州陵州等偏远之地的百姓更需要甘薯,那便将甘薯的种植之法传开。让百姓们明年种植一年,之后就由他们自己选择。”

    说罢,永昭帝看了眼众人:“木棉的事,朕不会阻拦你们,但十郎的做法你们都看到了,照办便是。”

    木棉同样关系到民生,永昭帝如此敲打他们,也是防止他们擡高价格,破坏云煦泽定下的价格。

    众人皆正色道:“臣等明白。”

    他们倒是想擡高价格,可明年中原各郡大面积种植木棉,任何东西多了就不值钱,他们擡价也擡不了多少。

    如此一来,还不如按照云煦泽的价格来,还能得个好名声

    洛京在收成甘薯,南夷岛同样在收成。

    洛京因为谨慎,只种了一县之地的甘薯,但云煦泽可没有那么谨慎,他把那些甘薯都种完了,还包括后来重新买来的。

    因此,南夷岛的甘薯收成远超过洛京。

    甘薯主要种在兆阳郡,金旭尧得知甘薯的收成后,直接到了谨王府和云煦泽汇报。

    金旭尧脸上带着遮掩不住的激动:“亩产七十八石左右,王爷,下官第一次见亩产这么高的粮食,有甘薯在,哪里还需要种粮食,百姓也不用担心饿肚子。”

    云煦泽纠正道:“旭尧,甘薯和粮食还是不一样,这东西虽然扛饿,但也不能只吃甘薯,五谷杂粮还是不可或缺的。”

    “还是按照原来的规矩办,百姓想种什么都随他们,不必强求。”

    金旭尧听言,兴奋稍减,失望道:“下官还以为王爷会估计大面积种植甘薯呢。”

    云煦泽笑道:“百姓心里有数,种什么好处多,他们就会种什么。而且他们有那么多地,甘薯亩产又高,每年只种半亩地的甘薯,就够他们吃了。”

    这才是最合适的搭配,谁说甘薯和其他粮食只能种一样。完全可以都种上。

    一年收成两次粮食,怎么着也够吃。

    真正需要做出抉择的是那些吃不饱饭的百姓,比如从前的高平郡。

    若是没有云煦泽给百姓们找到蔗糖的销路,他们或许会毫不犹豫地改种甘薯,但现在种甘蔗能赚不少银子,他们就不一定舍得改种甘薯了。

    金旭尧道:“王爷说的是。南夷岛土地肥沃,百姓安居乐业,种什么都可以,南夷岛能有今日,皆有赖于王爷。”

    云煦泽摆手:“你们才是治理南夷岛的大功臣。”

    他一直当甩手掌柜,南夷岛能经营成现在这个样子,金旭尧等人功不可没。

    “对了。今年收成了那么多甘薯,就不用再去海外小岛买甘薯了,让船队不必再出海。”

    官府自然也有自己的船队,一般不会出海,只有官府有任务时,才会安排他们出海。

    总不能全部指望那些出海的船队,毕竟人都是有私心的。

    金旭尧应声:“诺。王爷,之前为了让百姓考入书院,特意把他们聚在一起上课。下官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办法,仅从蒙学学到的知识,无法支撑他们考入书院。下官有意在兆阳郡再建一个书院,从蒙学毕业就可以考入这个书院,学习四书五经以及浅薄的知识,主要是为了进入兆阳书院做准备。”

    云煦泽:“”

    他都惊了,金旭尧还真是做教育的好手,连分年级的想法都有了。

    如果说蒙学是小学,兆阳书院是高中,那中间就差一个初中。

    除非是天才,要不然很少有人能直接从小学跳级到高中。

    最重要的是天才也是要学习的,而百姓们恰恰没有学习的机会。

    云煦泽沉吟道:“再建个书院没有必要,官府只建一个书院就够了。不过旭尧说得有道理,仅从蒙学学到的知识不够,官府可以鼓励有学识的百姓开私塾,自己招收学生上课。”

    金旭尧本来被云煦泽拒绝还有些失望,可听到云煦泽的想法,眼睛顿时亮了:“王爷英明,只是为了考入书院,确实不需要兴师动众再建一个书院,私塾就正合适。”

    “只是能开私塾的先生恐怕不多吧。”

    南夷岛没有家族,这种人就更少了。

    云煦泽笑道:“慢慢来便是。只要第一个私塾能开起来,第二个,第三个就会接踵而至。”

    蒙学都建了,私塾还会远吗?

    要知道大康的寒门子弟可不少,他们是开私塾的最佳人选。

    因为小吏培养课程,高平和南夷岛聚集了很多寒门子弟,他们都想通过小吏培养课程步入仕途,但南夷岛和高平郡需要的官吏总共就那么多,这两年来培养的小吏预备役已经够用。

    云煦泽本就打算暂停招收小吏培养课程的学生,免得学生毕业后无处可去。

    正好趁着这次机会把此事公开,让那些寒门子弟心里有数,省得他们继续在高平等下去

    高平联合学院对面的茶楼二层

    两个衣着简朴的年轻人看向学院,马脸青年叹气道:“我们来晚了一步,学院才毕业了一批,估计得等几个月才会招收新学生。”

    他身旁的高瘦青年心态好很多:“比起其他课程一年招收一次学生,小吏培养课程已经很好了,等几个月便等几个月,在高平更容易找活计。”

    马脸青年面带郁气:“我等读了这么多年,却要和大字不识一个的百姓争卖力气的活计,实在心有不甘。”

    “大郎这话可说错了,谨王设立蒙学已有一年多,现在高平已经很难找到不识字的人,哪怕是上了年纪的老翁也能背一句天地玄黄,宇宙鸿荒。”

    “区区《千字文》,我六岁就会背了。”

    高瘦青年摇摇头,他们是寒门子弟,虽读过不少书,但报国无门,本来已经习惯了,谨王开设的小吏培养课程却给了他们希望。

    得知有不少寒门子弟如今得到重用,他们不惜长途跋涉从巴州赶来高平,这也是马脸青年心态失衡的原因。

    满怀希望地赶来高平,却不知何时能进入学院,这种略带茫然的感觉着实不好受。

    马脸青年发了回牢骚,便没再说什么,和同伴一同喝茶。

    正在这时,一个少年郎跑上来,看相貌和马脸青年有些相似,他径直冲着两人跑回来,气喘吁吁道:“兄长,方才郡衙张贴了告示,高平联合学院的小吏培养课程暂停招生,恢复时间不定。”

    “什么?”

    听到这话,方才还是淡定的高瘦青年猛地站起身:“告示在哪儿?”

    “城门口。”

    “我们一起去看看。”

    他们怀揣着侥幸一同前往城门口,幸亏这里离城门口不远,一盏茶的功夫便到了城门口。

    如今告示前已经围了一群人,他们费了老大力气才挤进去。

    看到上面的告示,确定小吏培养课程真的暂停招生,马脸青年忍不住爆粗口:“艹!”

    他们好不容易来到高平,小吏培养课程却不招生了,那他们折腾这么多有什么意义。

    高瘦青年却冷静下来:“大郎你看,官府在鼓励百姓自己开私塾,只要熟读四书五经,便可以开私塾招收学生。”

    马脸青年不耐道:“那有什么用?”

    他们是奔着当官吏来的。

    高瘦青年道:“如果能开私塾,我们就不用去干苦力活,而且我们可以一边开私塾一边报名高平书院,如果能进入高平书院,我们的前途就更广了。”

    一旁的少年郎道:“可是我听说高平书院只允许高平户籍的百姓报名。”

    高瘦青年微微一笑:“虽然告示上没写,但我猜如果我们真能在高平开私塾,那应该能加入高平户籍。”

    “我们的家人怎么办?”

    “等我们安稳下来就把他们接来。”

    周围百姓都听到了他们的对话,一些衣着干净的青年不禁若有所思。

    他们本来因为小吏培养课程停止招生而绝望,但现在听了高瘦青年的话,却又升起了另一股信心。

    寒门子弟大多被打击过很多次,如今还能保持上进心的,基本上心理素质都不错。

    马脸青年也不再烦躁,思索道:“若是如此,我们不如去南夷岛,那里没有家族,书院也容易考一些。”

    高瘦青年点头:“大郎说得对,我们去南夷岛,现在就去,免得夜长梦多。”

    说完,他们就回客栈取行李,然后三人一起在码头找了艘船,前往南夷岛。

    聪明人不在少数,读书能明智,读书人的脑子大多都很好使。

    更何况云煦泽把小吏培养课程停止招生和鼓励百姓来私塾这两件事放在一起,暗示得已经足够明显,再理解不了就可以打道回府了。

    多数人都觉得南夷岛的书院名额容易获得,于是接下来几日有大量的寒门子弟前往南夷岛。

    但等他们到了南夷岛,询问私塾的事时,才发现他们再聪明也玩不过官府。

    官府鼓励百姓开办私塾,也会为外郡人解决户籍问题,给他们报名书院的资格,但是官府加了一条规定。

    凡是由外郡更改为南夷岛三郡户籍的百姓,三年内不得报名书院入学考核。

    这意思就很明显了,官府不允许那些寒门子弟钻空子。

    想靠开办私塾更改户籍?

    可以!

    先在南夷岛教三年书再说。

    看到这条规定,所有寒门子弟都在骂官府狡诈,但他们一边骂,一边和官府签署书契。

    他们在南夷岛等三年,三年后还有把握考上南夷岛三郡的书院,可在自己原户籍所在地等十年,也不一定能考过那帮家族子弟。

    如何选择,显而易见。

    最重要的是私塾可以成为他们谋生的手段,其他地方可找不到这么体面的谋生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