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搜索: 热词:哈棒传奇之继续哈棒九把刀连环毒计倪匡摆脱危机者的调查书大江健三郎

返回顶部

悦阅书阁 > 人文 > 李碧华散文精选 > 访问乌鸦

  最近,德国汉堡发现大批蟾蜍离奇「爆肚」身亡。怪事且蔓延至丹麦日德兰半岛一个湖畔。

  蟾蜍死亡数目已逾千。尸体上有个洞,血管和肺腑内脏都因爆肚而流泻出来,部份没实时丧命,微微挣扎。惨死现象怵目惊心,蔚为奇观。活像科幻小说情节。

  专家研究,蟾蜍体内最丰腴的肝,不见了。

  深入追查,推断是饥饿的鸟类袭击啄食所致。

  元凶就是乌鸦。

  终于,我找到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访问乌鸦。

  记:乌鸦先生,阻你一点时间谈几句。

  乌:快,我赶时间。

  记:关于蟾蜍集体爆肚事件——

  乌:别拐弯抹角,就是我们干的。

  记:手段是否凶残了点?

  乌:我们没想过是大买卖,本来只是啄玩,谁知牠们马上鼓起大肚子防卫,皮又薄,一啄,全破了……

  记:那也不用大屠杀呀,你以为自己是日本侵华「731部队」吗?

  乌:我们看过其他鸟类啄食肝脏,便学着,一尝上瘾——哗,原来动物的肝如此美味!

  记:真恶心。

  乌:太可笑了,你们人类不是都爱吃鹅肝吗?不止,猪牛羊鸡鸭……的肝也是好菜。

  记:你们怎么跟人比?

  乌:你不知道?加拿大一位科学家透过过去七十年的鸟类行为报告,列出「智商排行榜」,我们乌鸦排名第一。依次是隼、鹰、啄木鸟和鹭。我们最聪明,脑袋比白鸽大五倍,这不是浪得虚名的。

  记:半信半疑。

  乌:你小时候没看过童话寓言么?一只口渴的鸟,找到一个只有小半瓶水的细颈水瓶,怎么办?牠衔来一颗一颗小石子,丢进水瓶中,水终于被挤到瓶口了,牠开开心心地喝到。解渴奇招的主角,便是乌鸦。

  记:想起来了。

  乌:为什么是乌鸦不是其他笨鸟呢?正因为在远古年代,我们的聪明早已被认知和肯定。

  记:可是鹦鹉会模仿人话呀。牠们没进入排行榜五强?奇怪。

  乌:学舌有啥了不起?——而且人类中不少媚上政客也沦为鹦鹉,主子说什么,他们忙着恭敬地重复一遍,一点骨气和个性也没有。我们最瞧不起!

  记:可你们的声音好难听,哇哇——哇哇——惨叫一样,听了晦气,预兆不祥。

  乌:我们这种磁性的嗓子,十分耐听。世上最红最受欢迎的歌星,都是低回的鹅公喉——不,鸦公喉。你看,香港小城的梅艳芳去了,徐小凤整装复出,她们不都是这类型吗?

  记:她们是罕有的奇葩。可天下杨梅一样花,天下乌鸦一样黑。

  乌:鸟类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其实是保护色,还有,有些雄鸟非常美丽,雌鸟却黯然失色,反差很大,造成歧视不公——天下乌鸦一样黑,因为黑色漂亮、朴实、公平,我们虽然黑,但明亮泛光,十分醒目。

  记:也有红乌鸦和白乌鸦的。

  乌:有,不过在南美阿玛逊河流域的热带森林中,是异种。老实说,既然变红变白,就不能称「乌」鸦了,早晚得逐出家门!

  记:你们位位一样黑,如何分类?

  乌:看嘴呀,大嘴乌鸦、小嘴乌鸦、红嘴山鸦、黄嘴山鸦,还有秃鼻乌鸦、白颈鸦、寒鸦、渡鸦、噪鸦……我们家族也蛮庞大的。可一律昵称「老鸹」。每回出动,都是一大帮。

  记:霸占天空,骚扰民生,太讨厌了。

  乌:我们追逐食物群居,只怪世间垃圾堆积。在山野间守望相助,一呼百诺,可是又各自独立,有自己私生活。亦分头出击,点缀风景,诗情画意呢。

  记:你们这种黑面神有「诗意」?

  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多凄迷;「枯藤、老树、昏鸦」多有意境;「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更是言志的《短歌行》——

  记:是谁写的?

  乌:曹操呀。

  记:乱世奸雄曹操以乌鸦作喻?

  乌:曹操文才武略皆杰出,又广招贤才,我们引以为荣。

  记:看来乌鸦也不算邪恶。

  乌:这是人类的偏见。

  记:我们对阁下还有什么误解?

  乌:乌鸦有时孤独地伫立树桠冥想,非常安静。

  记:还有呢?

  乌:严格遵守一夫一妻制。

  记:有没有千古传诵的美德?

  乌:这个当然,但我没空了,我要赶着回家喂养妈妈。

  记:所有鸟类之中,你们懂得反哺,最孝顺了?

  乌:我们天天都是「母亲节」、「父亲节」,为了不想有一日,懊恼哀鸣,追悔莫及。像那漂亮的燕子,少时高飞背母,终于儿女成长,亦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记:你说的是白居易的《燕诗》。

  乌:谁管牠?我给你一首也是白居易写的,便明白我们心事。好了好了,别啰苏,这诗送给你们,大家好好过「母亲节」。后会有期!

  记:各位读者,乌鸦先生的心事,《慈乌夜啼》:——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