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是英国参加一次大战,托尔金和伊迪丝结婚,托尔金的从军经历。
1914年初夏,牛津的学生们度假去了,但欧洲大陆却被卷入了黑暗的深渊。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不到一个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其他国家因为“政治多米诺效应”而先后陷入战争。战争开始之际,英国还没有招募平民入伍,但是战火激发了爱国激情,因此到1914年秋天,很多牛津学生没有返回学校,而是待在士兵集训营里,等待被训练好后去法国参战,而数以万计的职业军人已经参加了英国远征军并阵亡。托尔金则决定先拿到学位,所以选择先回到牛津大学,将应募入伍的时间推迟到明年夏天。10月的第一周,他回到牛津发现校园几乎已空无一人。托尔金参加了军官训练团,可以在大学园区内练习射击,他意外地发现自己很喜欢射击。一个学期过去了,从战场传来的消息变得越来越糟。开始,整个社会都抱着主战的态度,认为战争圣诞节就会结束,事实是战争陷入了僵局,在开战第一年里,西部战线已经牺牲了一百万以上的青年,到1915年春,弹药已经供应不上。牛津大学里的托尔金已经没有什么社交活动,可以安心读书了,1915年6月,他参加英国语言文学的期末考试并获得第一名。之后便去了兰开夏步兵团当了一名二等陆军中尉,而他在T·C·B·S的朋友G·B·史密斯也在这个军团。即使在那个时候,战争及它的恐怖似乎仍然遥远。对托尔金这种隔绝在高等学府的人,或者刚刚开始参加训练的年轻人来说,几乎嗅不到战争的气息。由于当时没有收音机或电视机,报纸虽然有详细报道,但传递到后方往往已经事发多时,因此感觉遥远。即使战死前线,尸体也是就近掩埋,不会以覆盖国旗的运尸袋送抵家乡(想想现在的美国兵…)一战中,英国城市几乎没受空袭,居民能感受到的也就是汽油受限使用,食品价格高涨,有时能看到伤病或残疾士兵被送回来。在训练营里,托尔金没有什么特别的任务,整天无所事事,只等派驻法国,没有人和他谈学术知性问题,物质条件很差,但这种沉闷的生活还是有一丝亮色的,他与朋友合伙买了一辆自行车,终于可以骑着去找伊迪丝了。现在他们相处好得多了。在这段时间里,《精灵宝钻》的种子已经在他脑海里生根萌芽。六个月的基础训练后,托尔金选择接受信号员特训。
在圣诞节期间,托尔金想方设法和伊迪丝小聚,他们讨论了结婚日期。罗纳德随时可能被派驻法国(并送命),这真是个令人恐怖的时期。1916年3月22日,他们在沃里克一个简陋的小教堂里结婚了(摩根神父给了他们最诚挚的祝福,他曾提议婚礼在伯明翰举行,但罗纳德没有和他商量就做出了决定)。这里有一段对托尔金当时的外貌描述,是典型的军人装扮,可惜没有照片。
婚后几个星期,托尔金终于被派往前线。他的前进路线是这样的:法国加莱市-埃塔普勒小镇(英军基地)-索姆河省首府亚眠—鲁本伯里村庄-布兹科特村。所经之处,无论原来是气派的城市还是宁静优美的小村庄,现在都是残垣断壁,满目疮痍。1916年2月底,德军对法国东北部默兹河畔佛丹的盟军发动突袭,1916年7月1日,黑格将军决定要把兵力集中在五十万大军上发动反攻,希望一举将德国军队赶出法国。这次战役被称为索姆河战役。
在战役打响的第一天,就有一万九千命英国士兵阵亡,六万士兵受伤,这是英军史上最惨重的单日伤亡数。当日伤亡的将士中,就有托尔金在T·C·B·S的好友罗布·吉尔森,那时他正好在萨福克军团服役。
托尔金直到两周后才知道他朋友的死讯。他的军团是第一拨上阵军队的替补(吉尔森的军团是第一拨上阵的军队),托尔金在十一军团B连,就在A连上战场之后,G·B·史密斯随其他奉准休息的部队来到这个村庄(布兹科特村),两人见面后共叙旧情。A连回来了(伤亡人数占总人数的3成),B连上战场。许多战友在进攻打响的几个小时就牺牲了,尸体被重机枪打得四分五裂,不成人形。托尔金极为幸运,在战斗中没受什么伤。几天后他回到营地,才知道罗布·吉尔森阵亡的消息。
托尔金被这个消息击蒙了。在战斗中,他亲眼见到许多人死在自己眼前,闻着他们喷洒到他身上的鲜血,他也开枪杀过人,但他还从未失去如此亲密,在他生活中如此不可缺少的朋友。因为这样的消息而麻木心死的托尔金一次又一次地返回战壕作战,尽管每次他回来都未负伤,但他意识到自己很可能死亡。在接到吉尔森阵亡的消息之前,托尔金一直相信他和他的朋友们都能因为彼此之间的友谊和爱的保护而安然逃脱,有人觉得这是一种保护性妄想,是面对危险,恐惧和无尽苦难的一种方法。
在1916年那个可怕的夏天,索姆河战役正打得难分难解。托尔金一直处在交战最激烈的地方,8月份,他再度和史密斯见面,他们伤心地谈起死去的朋友和其他T·C·B·S的同道,克里斯托弗·韦斯曼,正在皇家海军服役。他们痛苦又愤怒。那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激战持续到9月,又延续到10月,寒冬来袭,风狂雨疾,四处是成群的老鼠,疾病在蔓延着。在各战区,因高烧和各种怪病病倒的士兵比受伤的人员还多。1916年11月,托尔金因战壕热病倒了,先被送到法国沿海利托耐斯特医院,未见好转,当局决定送他回英国,1916年11月9日,托尔金回到伯明翰,自此再也没有回到前线。之后的18个月里,托尔金的病情反反复复,时好时坏,出院-疗养-回军营受训-再生病,伊迪丝随着他先后搬了六次家。
在离开伯明翰之前,托尔金听说了史密斯的死讯,他被弹片击中,后又转成坏疽病而死去。1917年11月16日,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诞生,取名约翰·弗朗西丝·鲁埃尔。在英国,此时人们真诚地希望战争已进入尾声,盟军将很快赢得胜利。这个乐观的小愿望是有理由的。因为在最近的几个月里,战争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喜剧性变化。春天,美国参战,军队、弹药和军备正源源不断地到底欧洲。这给了英国新的希望,但俄国和东部前线的战事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1918年3月,托尔金被派往驻扎在斯坦福德郡以南的一个军营,于是伊迪丝和孩子以及照顾他们的詹尼斯表姐跟随他搬到了营地附近的小村庄,然而,还没等他们收拾好行李,军部又决定把托尔金调回约克郡。
伊迪丝实在无法忍受,她说什么也不愿再搬家了。至此,她已感到筋疲力尽,在感情上烦恼不已。从这段时期她写给托尔金的信中可以看出,她豪不掩饰自己的沮丧,在一封信中,她说,罗纳德从战场上回来的这两年里,躺在床上的时间太多,以至于这辈子他都不会感到疲劳了,语气一本正经,一点不像开玩笑(真不知足,好歹她有一个完整的丈夫啊)。
但是,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在战争的最后一年里,盟国的伤亡依然很惨重(这一章提到战地诗人WilfredOwen的死亡,还节选了他的一首诗来说明战斗的艰难和残酷),但是,到了1917年底,战争的趋势发生了转变。1918年11月11日,盟军最高指挥官在法国的一列火车车厢里接受了德国政府官员递交的投降书。第二天,托尔金给他的司令官写了一封信,请求派他驻扎牛津市,以便在复员前他可以继续他的学业。
本章有两组照片,第一组是后方,第二组是前方。第一组照片有爱德华国王学校的外景和教室内部,学校是一排三层楼的漂亮建筑,尖尖的屋顶,像教堂,教室里垂挂着长长的环形吊灯,屋顶很高。另一张照片是伯明翰街头,很多人骑车走在路中央,小汽车则沿着路边小心翼翼地行驶(英国的交通规则谁知道的?)。第二组照片是战壕里的死伤士兵和因伤病被运回后方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