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搜索: 热词:袋鼠戴·赫·劳伦斯剑啸荒原云中岳黃金好情人湛亮归去来兮老舍

返回顶部

悦阅书阁 > 传纪 > 石油战争 > 第十一章 不惜血本 建立“世界新秩序” 华尔街故伎重演

  舒尔茨在联合国的重要声明是精心设计的,用来反击洛佩斯·波蒂略在联合国的演讲以及其他拉丁美洲国家元首。对于没有涉足债权银行和债务国谈判的人来说,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几乎令人难以置信。

  在联合国发言后,洛佩斯·波蒂略未能把拉丁美洲团结起来。无论如何,他成了一个即将到期的总统,两个月后就要下台了。与此同时,美国官员和其他人士接二连三地访问了巴西和阿根廷,对她们进行了非同寻常的勒索,施加压力,阻止她们加入墨西哥人要求建立的共同解决债务危机的行动中去。

  亨利·基辛格组建了一个更具影响力的咨询公司——基辛格顾问公司,他精挑细选的董事会成员包括阿斯本研究所主席、石油巨头罗伯特·安德森、撒切尔政府的前外务大臣卡灵顿勋爵,还有英格兰银行和华宝银行行长罗尔勋爵。基辛格咨询公司与纽约银行家和华盛顿政府圈内的人一起,对债务国“逐个”地强加了自凡尔赛赔款以来负担最重的债务追偿条款。

  在国务卿舒尔茨9月30日联合国演讲之后,纽约和伦敦强大的私营银行利益集团驳回了所有合理的意见。它们设法让联邦储备委员会、英格兰银行,最重要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担任国际“警察”,这样就形成了现代历史上最协调的、有组织的掠夺团伙,远远超过了20世纪20年代的所作所为。

  与西欧和美国媒体上谨慎宣传的印象相反,为了偿还纽约和伦敦高利贷者的债务,债务国不得不流血甚至是“割肉”,她们的还款额已经高出本金好几倍。1982年8月以后的情况就不同了,大的第三世界债务国拒绝还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压力下,债务国被人“用手枪顶着脑袋”与私营银行签订协议,这些协议被银行家们委婉地称作“债务计划”。而他们的领导者多数都是花旗和大通曼哈顿银行。

  1982年10月以后,针对债务国的围剿有几个明显的阶段。第一个关键阶段就是纽约和伦敦的私营银行把她们的债务危机“社会化”。通过媒体的大量采访,向国际银行系统发出警告,债务延期偿还后果严重,银行界得到了国际社会对债务偿还政策的空前支持,这些政策都是花旗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汉华实业银行、劳埃德银行等精心炮制的。

  这些强大的私人利益集团利用危机,把公共机构的权力转向为少数精英——即债权银行的少数权益服务。那年秋天,在英格兰迪奇雷公园,这些私营银行召开了一次内部会议,组建了一个由纽约和伦敦主要银行参加的事实上的债权人卡特尔,这个卡特尔后来被称作“国际金融研究所”,或者非正式地称作“迪奇雷集团”〔迪奇雷集团的第一次聚会是1982年5月在伦敦的迪奇雷公园。这个聚会由哈罗德·利弗召集,当时的目的是控制美国的财政和金融政策,并呼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控制所有国家的中央银行。1982年1月,世界上36家最大银行的代表在纽约威斯塔饭店聚会,讨论了基础性的工作;10月,这些人再一次聚会,会上报告了一项实施计划,即推动美国的参议院立法,促使到2000年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为美国财政政策的控制者。——译者〕。他们继续施加影响,一位观察员把这一现象描述为“银行家社会主义”的特殊形式。这种情况下,私营银行把它们的贷款风险社会化,把风险转嫁给公共纳税人,但同时把盈利据为私有。尽管有危机,这笔盈利还是相当可观的。

  这些银行家与他们在里根政府里的朋友串通一气,如财政部长唐纳德·里甘,故意危言耸听,过分渲染形势的严重性,以此来恐吓里根总统,白宫于是要求保罗·沃克尔、美国银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拟定一个计划,给每一个债务国强加严格的“限制条件”。美国人还提议,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他们的限制性条件作为债务谈判的内容。实际上,这些条件是1919年之后纽约银行家们用来对付德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苛刻的道威斯计划1923~1924年,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1865~1951)所主持的协约国国际专家委员会为德国制订的赔款计划。它于1924年8月16日经协约国伦敦会议正式通过,并于同年9月1日起生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凡尔赛和约规定战败国德国应偿付巨额战争赔款。1923年,德国经济濒于崩溃,发生“赔款危机”,政局岌岌可危。协约国列强为防止资产阶级德国的瓦解和社会主义革命向西方扩展,以及避免赔款和债务化为乌有,制定了缓和当时德国赔款困难的道威斯计划。中各种条件的翻版,这些条件也曾在后来的杨格计划。

  1929~1930年,由美国企业家和银行家杨格(1874~1962)所主持的协约国国际专家委员会为德国制定的新的赔款计划。于1930年1月经海牙赔款会议最后通过。

  自1923年制定的道威斯计划执行后,遭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破坏的德国经济虽得到恢复,但德国劳动者遭受剥削的加强,战胜国列强对德国的严厉控制和德国对外国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的严重依赖,决定了德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十分脆弱。从1927年起,德国经济中各种矛盾迅速激化,经济危机的一些征状相继出现,支付赔款再次成为问题。于是,协约国制定了杨格计划,作为道威斯计划的继续。中尝试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限制性条件以及债务国与国际基金货币组织签署的协议,都是欧文·弗里德曼计划的一部分,欧文·弗里德曼先是美国政府官员,后来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他因处理债务问题有功而得到了花旗银行的高层职位。1988年底,弗里德曼曾经跟一位采访者谈到了债务危机刚开始时他的想法:我的想法是,把使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源作为对这些国家的诱饵。首先让你对国家经济状况产生一种形势严峻的感觉,然后你就会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指出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改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药方,即“限制性”的药方,千篇一律。它们首先告诉债务国,如果还想从外国银行获得贷款,哪怕很少的贷款,必须大幅削减国内进口,大幅削减国家预算,特别是要削减对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的政府补贴。其次,为了激发工业国对债务国出口产品的兴趣,要对货币实施贬值,这样可以使其出口商品对工业化国家具有“吸引力”,同时又买不起先进的工业品。据称,这些措施能够为偿还债务赢得硬通货。毫无疑问,就连帕森·马尔萨斯了解了这一过程,也会在坟墓里发出会心笑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这个结构调整计划还只是第一步;对于一些符合条件的候选国家,它还将实施计划的第二步——与债权银行签订“重组”外债偿还计划协议,或者是调整外债偿还计划的主要内容。在第二步中,银行通过签订合同从债务国那里获得了巨大的未来权益,它们把超期未还的欠款利息变成了欠债总额。

  1982年,经过无数次的债务调整后,最终结果是债务人欠债权银行的债务数额越来越大,而事实上,这期间,拉丁美洲一分钱也没有得到。据瑞士再保险公司的资料显示,发展中国家的所有外债总额,包括长期债和短期债,从1982年的刚刚超过8390亿美元稳步增长到1987年的几乎13000亿美元。实际上,新增债务都是为了偿还那些无法偿还的旧债而新增的借款。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体制中,墨西哥被迫大幅度削减对药品、食品、燃料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的补贴。人们,通常是婴儿,因为缺乏最基本的进口药品而无辜送命。

  随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迫使墨西哥比索进行一系列贬值以“鼓励出口”。1982年初,在第一次贬值30%之前,比索与美元的汇率是12:1。而到1986年时,一美元升值到难以置信的862比索,到1989年这个数值竟高达2300比索。但是,在纽约银行和它们的华盛顿盟友的要求下,墨西哥外债的绝大部分都从私营部门转到了政府。到1985年底,外债总额从大约820亿美元增加到近1000亿美元。墨西哥很快步上了20世纪20年代初德国的后尘。

  阿根廷、巴西、秘鲁、委内瑞拉,包括赞比亚、扎伊尔和埃及在内的大部分非洲国家,还有亚洲的大部分地区,都上演了这一过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成为全球“警察”,通过强迫这些国家接受历史上最严峻的紧缩政策,强制她们偿还高利贷。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牢牢控制在美英人手中,这一机构堂而皇之地成为英美金融和经济利益在全球范围内的实施人,这是史无前例的。当受害国得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前来考察时,她们就会发抖,这一点也不奇怪。实际上,英美银行是向拉丁美洲贷款的最大组织,它们威胁西欧和日本的银行,要求它们与英美“团结一致”,否则将导致国际银行体系崩溃。

  1982年以后的几年里,这样的威胁并不是危言耸听。没有人敢提出挑战,所有债权国家的银行都紧密团结在纽约银行周围,支持基辛格在解决债务问题上的“强硬”方法。华盛顿和纽约银行以及它们在伦敦的朋友为此大肆宣传,债务完全是腐败的、不负责任的第三世界国家政府的“错误”。

  这一次,纽约和伦敦的银行界非常自信,它们甚至拒绝增加贷款损失应急储备金,应对第三世界债务的违约损失。在20世纪80年代初,花旗银行和大通曼哈顿银行还给它们的股东分发了可观的红利,公开声称达到了“最高盈利水平”,好像没有什么特殊事件发生似的。

  它们对美国政府有完全的影响力,并且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务征收。还能有什么比这更安全的呢?

  随着一个个债务国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迪奇雷集团的债权银行妥协,大量资金逆向流动。据世界银行统计,1980~1986年期间,对109个债务国来说,仅支付给债权国的利息就达3260亿美元;本金还有3320亿美元——两者加起来总计6580亿美元,而起初,这一数字为4300亿美元。除此之外,1986年,这109个国家对债权国的欠债总额共有8820亿美元。这是一个难以承受的债务旋涡。这就是利滚利和浮动利率产生的奇迹。

  20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让人感到更加震惊的另一方面是,实际上大量的资金根本就没有离开过纽约或者伦敦的银行。秘鲁前能源部长彼德·帕布罗·库克金斯基,曾在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一个薪金优厚的职位任职,作为这一计划的直接参与者,他写道:

  大多数资金从来就没有流进过拉丁美洲。1976~1981年间,拉丁美洲名义上得到了2700亿美元的资金,但我们发现,她们实际只得到84%的现金——这些钱本来计划用于生产性投资。其他剩余资金仍然存在银行里,从来没有到过拉丁美洲,只是改动了帐簿上的数字而已。

  债务国已经深陷债务陷阱之中,纽约和伦敦的债权银行提供的唯一爬出陷阱的办法是交出她们国家的经济主权,特别是重要资源的开采权,如墨西哥的石油。银行家们称之“债转股”政策,其目标是获得对债务国资源的控制权,这对债权银行来说更有吸引力。

  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丹麦委员会委托,一位丹麦经济学家的研究阐明了这一过程。

  1979年,共有400亿美元的净资金流从富裕的北方流向贫穷的南方。这一流向在1983年发生了逆转。那一年,约有60亿美元的资金反而从欠发达国家流向工业化国家。据联合国统计,从那时开始,这个数字急剧增长,每年大约递增300亿美元。但是,如果把整个20世纪80年代因原料价格下跌引起的资源转移因素也考虑进来的话,那么,每年从欠发达国家流向工业化国家的资金至少有600亿美元。如果把黑钱外逃也加进去的话……

  这项由汉斯·拉斯姆森进行的研究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际发生的情况是:财富不断从缺乏资本的第三世界流出,而主要流入国是为第三世界的赤字提供资金的美国,其次是英国。拉斯姆森估计,在20世纪80年代,所有发展中国家单单转移到美国的资金总计就达4000亿美元。实际上,这为里根政府在和平时期实行的有史以来最大的赤字政策提供了资金,但却被虚伪地赞颂为“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和平复苏”。

  随着美国利率的提高、美元的不断升值,又有美国政府的安全保障,20世纪80年代,美国高达43%的预算赤字,实际上是通过对债务国进行资本掠夺来提供资金的,而这些债务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凡尔赛赔款,英美银行家把债务仅仅当作是对所有主权国家实施经济控制的手段。这些傲慢的纽约银行家认为,他们根本没必要担心那些弱小的拉丁美洲或非洲国家。毕竟,生意就是生意。此外,联合国的年度报告,拉丁美洲的经济调查也提供了一些有用的数据;还可参考Kuczinski1988年代表英国独立电视台发表的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其中对债务危机的评论很有见地。

  1986年5月,一份为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准备的题目为《拉丁美洲债务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的研究报告注意到里根政府处理这一问题的一些令人吃惊的方面。这份报告记录了,因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财政紧缩措施迫使拉丁美洲为了偿还债务而实际上中断了工业和其他产品进口,这给美国的就业和出口造成了破坏性的损失。作者指出:现在,事情逐渐变得明朗起来。政府制定的政策已经大大超过了保护银行免于破产的需要。里根政府对债务危机的管理,实际上是对在债务危机中起推波助波澜作用的某些机构的奖励,同时,也是对那些没有参与制造债务危机的机构和行业的处罚。

  但是,这份研究报告很快就被隐藏了起来。

  根据纽约的摩根信托公司的计算,截至1985年的十年,从第三世界流出的资金总计在1230亿美元以上,这些资金主要流向所谓的“安全天堂”——美国等国家。不止一家纽约银行和投资公司在拉丁美洲的城市(如波哥大、麦德林以及其他地方)设立了办事处,帮助美元黑钱离开这些国家,并从中渔利。美国和西欧的工业城市中吸毒人数的上升期(说来也怪,吸毒成瘾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第三世界债务危机同时爆发)与“洗出”南美洲的非法美元数额的上升期正好吻合,具有惊人的一致性,洗钱的过程则是通过像唐纳德·里甘的老雇主美林公司等的精心操作完成的。委托人被冠以“高净值个人”的雅号。

  在研究拉丁美洲的资金外逃中,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乔·佛瑞克指出,为客户提供资金外逃的便利已经成为20世纪80年代美国大银行在债务危机中最盈利的业务之一。他指出,除了被逼无奈的债务国政府每年要偿还大约500亿美元利息外,诸如花旗银行、大通曼哈顿、摩根担保和美国银行等大银行,还要求债务国采取残酷的国内紧缩措施以“稳定”货币,由此引起的外逃资金大约在1000亿~1200亿美元之间。对这些银行来说,这变得更加隐蔽、更加有利可图。

  对每年从帮助拉美资金外逃的业务中获得的收益率,纽约和伦敦的银行实行严格保密,据可靠报道称,平均达到70%。一位私营银行家这样说道:“一些银行拼命也要得到一单这样的生意。”这还是比较温和的说法。1983年《伦敦金融时报》报道,花旗银行在全世界的银行业务中盈利最大的部分无疑来自巴西。

  作为英美债务战略的结果,如果还有值得注意的事情,那就是非洲比拉美的遭遇更惨。自从19世纪殖民时期以来,除了顽强的南非,非洲大陆一直由英国、法国和葡萄牙统治。非洲一直被认为是原始的、未开采的廉价原料的主要产区。20世纪60~70年代,“反对殖民主义”的独立浪潮并没有给非洲的经济状况带来重大的改善。

  但是,石油危机、紧接着的20%利率冲击以及20世纪80年代世界工业的崩溃,都给几乎整个非洲大陆以致命的打击。直到20世纪80年代,非洲90%的地区仍然依赖原料出口来筹集发展资金。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棉花、咖啡、铜、铁矿石和糖,国际上几乎所有原材料的美元价格一直在下跌。到1987年,原料价格已经跌到二战以来的最低水平,与世界经济衰退最严重1932年的水平持平。

  如果这些原料的出口价格保持稳定,哪怕仅仅维持在1980年水平,非洲在20世纪80年代还可以多得1500亿美元。在1982年,“债务危机”刚开始时,这些非洲国家欠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的债务总额大约为730亿美元。到80年代末,经过债务“重新调整”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各种形式干预她们的经济,这个数字已经比原来的两倍还多,达到了1600亿美元——简言之,这些增加的债务与价格稳定情况下的出口盈利几乎相等。

  关于债务的事实,西欧和美国城市的普通市民每天在报纸上读到的是一回事,实际上则完全是另一回事。20世纪80年代,强大的英国和美国跨国公司开始效仿银行,在与美国接壤的墨西哥边境建立了童工血汗工厂。这些低技能加工装配厂雇用了年龄在14~15岁之间的墨西哥童工,工资是每小时50美分,为通用汽车或者福特汽车公司或者多个美国电器公司生产产品。他们得到了墨西哥政府的允许,因为他们能“挣得”偿还债务所必需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