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搜索: 热词:每天和可爱的你翘摇普宁纳博科夫美满甲天下安思源天舞纪3·魅月步非烟

返回顶部

悦阅书阁 > 其它 > 吾妹千秋 > 第21章

    第21章

    一梳梳到头,无病无愁,多福多寿。

    再梳梳到尾,比翼双飞,永结同佩。

    照微的头发乌黑浓密,缠在鸦色的手衣上,又随着象牙梳缓慢滑落。铜镜中映出芙蓉如面柳如眉,是人间难见、镜中难留的好颜色。

    如此好颜色,出阁日却不能如寻常女子那般,有亲人相送,有眷侣相迎,有恩爱不疑的祝福,有懵懂温柔的心动。她只能独身前往福宁殿,等待她的是心死如灰、貌合神离的长宁帝。

    祁令瞻心中叹息,她这一生的情爱,尚未开始,即已结束了。

    象牙梳从头至尾梳了十遍,短短片刻,却像过了许多年,适才那般故作轻松的玩笑话再也说不出口,照微静静望向镜中祁令瞻低垂的双眼。

    仰如凤含曜珠,阖如月弦出云。这样美的一双眼,如今却透着红,还有许多游丝般抓不住也猜不透的隐约情绪。

    她启唇问他:“兄长是思念姐姐,还是舍不得我嫁人?”

    祁令瞻回答说:“我不在白天为逝者落泪。”

    “那便是舍不得我,”她微微笑了,“从前那些与我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原来都是色厉内荏。”

    这次祁令瞻没有反驳她,任她得意了一会儿,方说道:“照微,这是你此生唯一一次嫁人。寻常人家,哪怕是王侯将相,若夫妻不睦也有和离的可能,但你没有。今日之后,你将永远与长宁陛下绑在一起,或许他永远不会爱你、怜你,但你终将与他生同衾死同陵……照微,你摆脱不掉。”

    最后几个字,几乎是轻颤着溢出口,沉沉落在地上。

    照微反倒有些不以为意,“这些事早在答应入宫时我就清楚,我无须谁爱我怜我,陛下能一辈子惦念着姐姐,我就不算徒劳为李家人卖命。”

    祁令瞻说:“这是永平侯府欠你的恩。”

    “那兄长娶姚家的女儿,又是谁欠谁的恩?”

    她擡手正了正贴在额心的点翠花钿,长睫扇动,忽然含笑转头对祁令瞻道:“你我都是燕俦鸳侣难成双的命,这样也好,谁也不必眼红谁,大家一起孤独终老。”

    “别瞎说。”祁令瞻轻声训她,“宫中不比在家,说话前要三思。”

    然而心中生出一丝隐秘的熨帖,感觉却是骗不过去的。祁令瞻往镜中瞥过去,见自己神态无恙,方移开视线,将象牙梳搁回妆台上。

    “让女官进来吧,别耽搁了吉时。”

    他告辞离开,先行前往福宁殿候礼。

    从暖香蔼蔼的宫室走进凉风中,因相见而得到的片刻抚慰很快又被风吹冷,渐行远离坤明宫,心中又变得怅然若失。而此时天光尚未亮彻,唯宫墙一线泛起冷白,照见鸳鸯瓦冷霜华重。

    忽而清风吹起宽袖,他低头在袖上拾到一根及腰长的青丝,想是刚才为照微梳发时落下的,欲松手放入风中,几番不忍,最终慢慢绕在指间,藏进袖里。

    麻木的心绪也随之缓缓缠绕,他下意识不去细思自己这样做的道理,将某种隐秘而不安的念头按下,快步往福宁殿而去。

    祁令瞻离开后,坤明宫的朵殿里走出来两个人,是本该在延和殿里等候婚典的长宁帝和内侍省押班张知。

    因连月宿醉和伤神,长宁帝显得神情憔悴,脚步虚浮。他望着祁令瞻离开的方向,惫懒地扯了一下嘴角:“朕记得照微幼时,他们兄妹的感情并不好,一个总是鬼着脸闯祸,一个总是板着脸训人,朕每回去永平侯府,常见照微手心是红的,她挨了打,却从来不长记性,缠着朕和窈宁说子望的坏话……一眨眼,竟然已有十年了,连他们兄妹的关系如今也变得这么亲近了。”

    张知不愿见他多愁,说道:“兄弟姊妹间皆是如此,幼时吵闹越凶,长大了反而更亲近。”

    “不是,你不了解子望,也不了解照微,这两人都不是会退让的人。”

    长宁帝在心里算日子,说道:“大概自窈宁离世,再未听说他们兄妹不和,想来是因有所失,而能惜所得。只是他们兄妹尚能互相宽解,朕孤零零的,又该与谁寻慰?”

    张知说:“陛下富有四海,天下人皆是陛下子民,也皆可做陛下的知心人。”

    长宁帝懒得与他计较此话的敷衍之处,转身道:“回去吧,她用不着朕宽慰,倒是朕多此一举了。”

    辰时将近,照微在尚宫和尚仪的引导下,乘肩辇前往福宁宫,在福宁宫门前落地,手持团扇,一步一步登上玉墀。

    身着衮服冠冕的长宁帝出殿相迎,照微行拜礼,两人并行而上,恰逢朝阳如辉,洒金东方,银月如盘,尚悬西天,此日月并悬的景象令殿前跪伏的众臣心思各异,而照微目不下视,从容登临受册台。

    她目光在近臣中扫过,先是看到了跪于最前方的肃亲王,继而是丞相姚鹤守,以及她的兄长,参知政事祁令瞻。

    自此高台望去,红紫蓝绿,满地乌纱。

    俯观此景象,没有人会不动心,照微感受着血液里涌动的震颤,如风推云浪,正冲击着她竭力冷静的内心,她感到自己的手心正微微出汗,这是她第一次如此迫近、如此直切地感受到自己对权力的渴望。

    长宁帝以为她在紧张,低声安慰她道:“别怕,朕在这儿。”

    照微笑而不言。

    因今日册封皇后与祭宗庙的仪式规格相同,所以每个流程都冗长而繁琐。先是皇后受册仪,内廷宣读诏书、颁领凤印玉玺,皇后受印后上表陈谢;然后帝后同食同饮,同往景灵宫谒宗庙,以表同荣辱、共进退之意;最后驾幸大朝会所在的福宁殿,接受百官拜贺、重臣上表。

    肃王是长宁帝唯一的弟弟,代表同辈宗亲入殿陈贺。他偷觑照微时,照微也在观察他,见他毫无敬畏与怯意,反倒目中含笑,隐约有挑衅的意味。

    就连贺词也显得轻佻不得体:“恭祝皇后殿下永享芳年,青春长在,华容不弛,恩宠不衰。”

    照微笑盈盈接过贺表,回敬道:“同祝肃王永葆青春,至死犹如年少。”

    一直在福宁殿坐到酉时末,才受完朝中重臣的朝贺。长宁帝早已累得意兴阑珊,照微却颇有兴致,在心中默默将这些人的长相与官职记下。

    至此,皇后册立仪典才算完成。

    女官簇拥着照微回到坤明宫,宫室内被装扮一新,各处垂挂大红鎏金绫罗,喜台上燃着一对手腕粗细的龙凤喜烛。

    照微沐浴更衣后,目光落在那对喜烛上,蹙眉许久,将锦春喊来:“去将喜烛撤掉,换成一对白色奠烛。”

    锦春面露为难,“娘娘,大喜的日子,这不合规矩。”

    “今日有何可喜,又不合谁的规矩,如今内宫之中,还有比皇后懿旨更大的规矩吗?”

    照微的目光落在锦春脸上,与此夜之前相见时相比,已隐有含威不露的气势,锦春心头一慌,跪倒在她脚边。

    只听照微说道:“我留下你与锦秋,因为你们是阿姐的旧人,我不劳你们替我识时务,但你们一定要对阿姐忠心,哪怕她已仙去,你们仍要时时念着她,我才会善待你们,明白吗?”

    “奴婢绝不会忘先主之恩,”锦春忙自陈心迹,规劝照微道,“只是逝者安息,而生者犹存,殿下也该为自己考虑,若将喜烛换奠烛,万一惹得陛下不悦……”

    “陛下待姐姐情深义重,怎么会不悦,”照微道,“何况我入宫,本也不是为了哄他高兴。”

    说着便要自己动手,锦春怕她烫着,忙上前拾起灭蜡烛的金匙,说道:“还是让奴婢来吧。”

    灭了喜烛,又派人悄悄去取来白色的奠烛,照微亲自拿火折子点上,幽蓝色的烛火轻轻跳跃,映着她平淡无澜的面容。

    “太子近来还好吗?”照微问锦春。

    锦春答道:“殿下三月底病了一场,辗转到六月才能下床吃饭,如今虽已无大恙,但比年前瘦了许多,不爱见人,不爱说话。”

    照微“嗯”了一声,“我明天去看看他。”

    正说着,内侍通禀皇上驾到,锦春下意识瞥了一眼奠烛,心不由得紧张地提了起来。

    她跟在襄仪皇后身边数年,从未犯过如此忌讳,祁二姑娘一来便视规矩如无物,胆大近乎妄为,吓得她心里没底,两腿打怵。

    长宁帝含笑走进来,望见台上奠烛时,眼中的笑意缓缓凝滞。

    他问照微:“你这样做,是希望朕感动于你的衷心,从而爱屋及乌善待你,还是在警告朕不要忘恩负义,妄图打你的主意?”

    照微不答反问:“难道我不这样做,陛下就能心安理得地对妹忆姊,李代桃僵吗?”

    长宁帝苦笑道:“真是好一个李代桃僵,倒像是朕求着你入宫似的。朕堂堂天子,难道要为先皇后困守一辈子,非此不足以表深情,非此不足以证心安,是么?”

    “我并非此意,姐姐芳魂虽去,陛下仍有三宫六院的美人,没有顾此失彼的道理。只是姐姐入土尚未满一年,新魂难安,总要有人时时为她点续香火。”

    照微声音平静地说道:“昨夜我宿在坤明宫时,梦见了姐姐,她生前委屈,死后伶仃,实在可怜。”

    提起襄仪皇后,长宁帝的的心情又缓缓沉寂,仿佛浸入冰河之中,冰冷近乎窒息。

    他站在那对白烛前缓了许久,说道:“我知道你入宫是为了抚育太子,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吗?”

    也是为了找姚家报仇,但绝不是为了续丧妻之弦而琴瑟和鸣。

    照微道:“昨夜姐姐叮嘱我,要我保护太子,襄助陛下,我却至今未想明白何为‘襄助’,难道是要我以姐夫做夫君,恩爱绵绵,伤她的心么?这宫里的女子,谁都可以这样做,独我不能这样做。”

    她的话令长宁帝感到心凉,至此方知,她嫁入宫中的目的,竟与那姚清韵一样,为了家族,为了权力,没有一丝一毫是为他。

    长宁帝怅然冷笑道:“那你何必入宫,如今你是朕的皇后,倘朕偏要勉强呢?”

    照微闻言,眉心轻轻蹙起,她的目光落在长宁帝脸上,思考他是在说气话还是确有此心。

    “若我与陛下从无旧交,今日绝不会有此不情之请,大礼在上,任凭陛下心意,但是……”

    照微转头望向那两支幽幽燃烧的奠烛,洗净的素面上噙着一点冷笑,半隐在光影中,如有夺人心魄的哀艳。

    忽而转身面向长宁帝,素手按在腰间,缓缓解开系绳。

    蜀锦嫁衣滑如水,在幽冷的白烛里淌落一地,如凝固的血,也像跌落满地的榴花。

    照微身着中衣,似笑非笑道:“姐姐正在天上看着呢,我可以视陛下为陌路,只要陛下也能视姐姐如不在。”

    中衣之下是绣着鸾凤的里衣,肌肤胜雪,却灼得人双眼生疼。

    长宁帝避开了目光,忽觉心灰意冷,眼前一重暗过一重。

    自窈宁弃他而去后,所有人都在争他,但所有人都意不在他,姚清韵是两面三刀、口蜜腹剑,照微虽开诚布公,亦是铁石心肠。

    他竟然已是孤家寡人,无处可容身了。

    半晌,他忽然长叹了一口气。

    “先前……朕误解了你的心意,你既不愿,朕当然不会强加于你。”长宁帝转过身去,数番欲言又止,最终对照微道:“如此,朕就不留在此处扰你清净了,你早些休息,若能梦中再见她,也代朕……罢了,没什么要说的。”

    他失魂落魄地擡腿往外走,片刻后,锦春与锦秋慌慌张张跑进来,却见照微松松披着从地上捡起的宽袍,手里正捏着几页黄纸,就着白烛的香火缓缓燃烧。

    祁令瞻在政事堂值守到天亮。

    邓文远应卯时走进来看见他,吃了一惊,“参知大人忙了这段日子,今日竟仍来这样早,如此兢兢业业,实令我等惭颜。”

    祁令瞻没有心情与他奉承,捏着眉心,左手轻轻点在手边的折子上,沉声对邓文远道:“这是浔阳观察使托人辗转递进中书省的折子,弹劾浔阳郡守挪公为私,强买民田,你且看看。”

    “浔阳?那不是肃王的封地吗?”邓文远捧起折子,就地站着翻看。

    肃王加冠那年成婚,早已过了就藩的年纪,但今上只剩下这一个兄弟,见他整日走马斗鸡,闲散怠惰,不忍将他驱往浔阳,留他在永京,赐了王府,以便时时督训。

    邓文远很快看完了折子,其中弹劾的内情并不复杂,无非是因浔阳是亲王封地,不受荆湖路府的辖制,又因肃王常年居住永京,导致浔阳郡守猴子称王,在地方肆意贪掠,为非作歹。

    邓文远看完后,胸有成竹地说道:“此事不难,只需从朝中再派两位钦差御史过去,查明证据,若案情属实,将那浔阳郡守拿进京查办就是。”

    祁令瞻闻言轻笑,却不说话,只默默瞧着他。

    邓文远被他看得心里发毛,觉察到这位上峰眼下的心情极其糟糕,咽了口唾沫,忙又将那折子从头理了一遍。

    看完心中纳罕,自觉没说错什么,朝廷对于被弹劾的地方官员向来是先查清事实,后提审入京,这是惯例。

    若说奇怪,倒也有奇怪的地方,如此简单的事,参知大人特意一早拿来考校他,这不像他的作风。

    邓文远正琢磨时,内侍省押班张知走进来政事堂,来寻祁令瞻。

    祁令瞻让邓文远把折子带回去看,“小心收好,仔细琢磨,明日再来回禀。”

    此间只剩下他们二人,张知从袖中掏出一张字条递给祁令瞻,说是太医署院正杨叙时请他捎来的。

    张知说:“参知大人看后,千万不要着急。”

    祁令瞻拆开字条,阅罢,眉间凛然一沉,彻夜未合的眼中顿生冷意。

    他将字条就这昨夜尚未燃尽的蜡烛烧没,问张知:“可查清日子,姚贵妃几时怀上的身孕?”

    张知说:“约有四个月了。”

    四个月……那就是先皇后去世不过百日时怀上的。祁令瞻心头涌起一阵躁意,又问张知:“皇后娘娘知道此事了吗?”

    张知顿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他说的是祁照微,“昨夜陛下未留宿中宫,此事皇后娘娘尚无从得知。”

    祁令瞻闻言一怔,“你是说他们……”

    “昨夜仆一直跟在皇上身边,他只在坤明宫待了片刻,离开时神色似有不虞,至于因为何故,仆也不清楚。”

    一事压着一事,一波接着一波,竟隐约有起风之兆。

    张知说:“陛下叫仆来宣召参知,必是为了其中一件,抑或二者皆有。”

    祁令瞻当即整衣入宫,前往紫宸宫去见长宁帝。

    秋日清晨,阳光洒在御苑池面,灿如洒金,但落在人身上,却是凉森森的。长宁帝披着一件薄氅,正站在池边堆石上喂鱼,他近来消瘦得很快,秋风吹起氅衣来回翻飞,仿佛随时会将他刮进冷池里。

    他挥手叫战战兢兢侍候的内侍们退远,独让祁令瞻上前。

    “朕多日未揽镜,刚才站在湖边,险些认不出自己。子望,你与朕相识十数年,你还能认出朕吗?”

    他吐字缓慢,字字尽是凄然。

    祁令瞻因他的话而想起从前,两人相识于东郊田猎,彼时长宁帝上面还有两个兄长,没人注意到他,他只是个性格温和近于优柔寡断,见母鹿舐子而不忍放箭的富贵皇子。

    这么多年,他视长宁帝为主君,长宁帝视他为手足,襄仪皇后去世时,长宁帝几次悲恸昏厥,不似作态。

    可又该如何解释姚贵妃在皇后丧中怀孕的事?

    祁令瞻说道:“沧海桑田之变犹需千年,而人心之变不过须臾。倘陛下尚不能自知,天下更无人可识君。”

    长宁帝闻言苦笑,“你已经知道了,是不是?”

    祁令瞻不知他指的是哪一件,故暂时不言。

    “倘朕说朕没有对不起阿宁,是酒后遭人算计,那孩子不是朕的种,你会相信朕吗?”

    祁令瞻闻言蹙眉,“既是酒醉,陛下确定自己记清楚了吗?”

    “子望,你是不是从未在烂醉时行过房?”长宁帝苦中作乐地调侃他,“你尽可以试试,看是否可行。”

    烂醉与鱼水之欢,祁令瞻哪一种都没有切身体会过。

    “阿宁离世后,朕再未碰过姚氏,她钻了空子与朕同榻而眠,朕虽清楚那夜无事发生,起居注上却记下了这一笔。”

    祁令瞻望着水下踊跃争饵的鲤鱼沉思,片刻后有了结论,“那就是肃王。”

    长宁帝转头瞧他,半是惊讶,半是意料之中。

    祁令瞻从眼下的局势分析原因,“生母自尽于面前,太子必然在心里恨透了贵妃,贵妃也清楚自己无法再打阿遂的主意。她要在宫里有所傍身,或是恩宠,或是子嗣,前者既已无望,后者就成了唯一的出路。”

    “欺君之罪当诛九族,谁才是最安全的选择?”祁令瞻接过长宁帝递来的饵料投入池中,“兄终弟及,父死子继,无论走哪条路,肃王都乐意帮她。”

    长宁帝苦笑:“朕的侄子,生下来必有长相肖朕的地方,朕不想认都不行。”

    “这是贵妃眼下最佳的选择,也正因如此,才教人猜的容易。”祁令瞻道,“没有证据,她也不怕被陛下猜到。”

    长宁帝叹气:“姚家如此万事俱备,看来江山易主也不过是迟早的事。”

    眼下的情形确实棘手,祁令瞻朝坤明宫的方向望了一眼,不免为照微的处境担忧。

    长宁帝知道他在想什么,说道:“去看看她吧,朕好像将她得罪透了。”

    照微尚且不知姚贵妃怀孕的事,此时她正擎着弹弓打树上的红枣,锦春和锦秋扯着一尺多宽的布在树下接着,祁令瞻走进坤明宫时,尺宽的布上已兜满了沉甸甸的红枣。

    他止步在垂廊下望着照微,见她乌发已绾做端庄的宫髻,鬟间珠翠与衣上流苏随着她手中的弹丸脱手而摇摇轻颤。照微若有所感,转头朝这边望过来,看见祁令瞻后,脸上的笑意缓缓消失,而她的神情变化正被祁令瞻收入眼底。

    他忽而觉得心绪凝滞,难名的惆怅如墨洇透宣纸,悄悄在心里散开。

    他站在廊下向照微行礼,清声道:“微臣参见皇后娘娘。”

    “将这些枣子洗干净,送去给太子,”照微将弹弓收起,对宫人说道,“都退下吧,不必伺候。”

    她知道祁令瞻重规矩,她昨天大婚,今天他就寻到了坤明宫,必是有事而来。昨夜到现在不过数个时辰,照微只想到了一种可能,便是昨夜她激得长宁帝拂袖离开一事。

    如今坤明宫里宫人不多,都遣出去,愈发显得空荡,连盏热茶都没有。照微疑他是来寻衅,脸色不好看,而祁令瞻别有心事,亦是眉宇沉凝,两人相顾无言了好一会儿,终是祁令瞻先开了口。

    “昨天夜里,你们……”

    只说了半句便问不下去了。

    虽说帝后无私事,但这种事通常都是家中女性长辈关心,他一个做哥哥的,实在不知该怎么问。

    照微心道果然如此,坦然冷笑一声,说道:“没错,我就是故意的。我知道在其位当谋其政,不该一入宫就得罪他,但我就是过不了心里的坎,天底下哪个男人都可以,偏是他不行,我看见他,就情不自禁地想到窈宁姐姐。我知道自己这样过于任性,但事已至此,人已得罪,你来训我也晚了。”

    祁令瞻从她这番话里将昨夜的情形猜了个大差不差,心中百般滋味交杂。

    他对照微说:“我不是来责怪你的。”

    照微问:“那你来做什么?”

    其实是有些牵挂她,怕她在宫里受人欺负,所以昨晚一夜未归府,守在他能离皇宫最近的政事堂内。

    但因许多可言的、不可言的理由,祁令瞻没有将此话说出口。

    他转而言道:“我来是告诉你一件事,你要有心理准备,临华宫姚贵妃有身孕了。”

    照微霍然站起身来,脸色十分难看。

    “李继胤疯了吗,他还嫌姚家……”

    “恐怕不是陛下的孩子。”

    照微蹙眉,“那就是姚贵妃疯了。”

    但她很快将其中关窍想明白,得出了与祁令瞻同样的答案:“肃王欲不臣东宫。”

    祁令瞻闻言竟然笑了,“做了皇后果然不同,一时不见变聪明了。”

    照微叹气道:“出了这么大的事,你还有心情开玩笑?聪明又不能当饭吃,姚家若是出了皇子——不,一定会是皇子,他们既然敢做,一定会做到底……外有北金,内有皇嗣,掌着中朝,打压武将,岂不是反了天了?”

    她头一回做皇后,尚未修得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心态,兀自在原地转了两圈,见祁令瞻一副事不关己的姿态,恨不能过去扯他袖子。

    “你倒是想想办法呀!”

    看她这般,祁令瞻心中反倒平静下来,他已隐约有了想法,只是没想好要不要告诉她。

    正此时,宫人进来通禀,说是太子殿下前来拜见。

    太子李遂牵着锦春和锦秋的手走进来。照微上次见他时襄仪皇后仍在世,那时他养得金尊玉贵,像是粉堆玉砌的菩萨童子,如今却瘦得像玉米秆,脸色也是玉米秆似的蜡黄颜色。

    祁令瞻进宫次数多,常去看他,李遂先走到他面前给舅舅请安,又怯怯地朝照微喊了一句“姨母”。

    锦春纠正他道:“殿下如今该喊母后了。”

    李遂不说话,照微蹲下,轻轻拉着他的手将他带进怀里,努力作出窈宁姐姐那般温柔可亲的态度,同他说道:“那就先喊姨母吧,告诉姨母,枣子尝过了吗?”

    李遂点点头。

    “甜不甜?”

    又点了点头。

    “那你同我说声谢谢。”

    李遂便说道:“谢谢姨母。”

    照微又搂着他说了几句话,观察着他紧绷的后背渐渐放松,这才放开他,让锦春和锦夏带他到庭中晒晒太阳。

    照微望着他的背影叹息道:“上次我见他时,他还能哄我开心,如今却变成了这番模样,姐姐的事,只怕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祁令瞻安慰她道:“至少已经养好了病,偶尔也敢出门见人了,你不必急着调教他,先照顾好你自己。”

    照微轻叹:“我好得很。”

    说完了正事,祁令瞻告辞离开,走到屏风处时忽又记起一事,折身同她要发间的簪子。

    照微拔下给他,听他说道:“以后在阿遂面前,尽量少戴这个,尤其是金质的。”

    襄仪皇后当着李遂的面,以金簪刺颈自尽,自那以后,李遂很怕看到这些东西。

    照微恍然了悟,感慨祁令瞻心细,待他拿走发簪后又后知后觉地奇怪到:不戴就不戴,给他做什么?纯金的发簪能买一竹筐铜弹丸呢!

    邓文远对着那封弹劾浔阳郡守的折子琢磨了一整天,半夜灵光忽至,突然从床上弹起,拍着床板道:“我明白了!”

    他当即掀被下床,点灯研墨,挥就一封折子,弹劾肃王失察,致使浔阳官员贪肆无忌,奏请朝廷派钦差随肃王一同就藩,整治浔阳官场。

    今天一早,他将这封折子拿给祁令瞻过目,祁令瞻果然点头表示满意,让御史台的秦御史誊抄一遍,准备明日朝会时当众弹劾肃王。

    送走了秦御史,祁令瞻起身走到窗边的铜鎏金瑞兽香炉前,见龙脑香片已经销尽,又从冰盒中取出一片投进香炉。戴着手衣的掌心里握着照微的金钗,慢条斯理地拨弄着炉中香片,直至袖间襟上都沾满异香,又将金钗一同搁回存放香片的冰盒中。

    香蕴悠悠,他心里细细琢磨一件事,香燃尽时,也拿定了主意,遂铺纸研墨,缓缓写下两个字。

    诛肃。

    写完后蜡封,请张知转交给长宁帝。

    昨天祁令瞻同照微说心里大致有了主意,并非是随口安慰她,若要解眼下之局,姚贵妃与肃王必须死一个。

    姚贵妃深居内宫,她若是死了,或多或少都会牵扯照微,所以死的只能是肃王,而最好的时机,就是他回浔阳就藩的路上。

    但是长宁帝并不认同他的做法,反为此大发雷霆,将祁令瞻召去痛斥了一通。

    “你只剩照微一个妹妹,朕何尝不是也只剩肃王一个弟弟?他确实犯了错,可毕竟罪不至死!”

    祁令瞻劝他:“如今只是私通后妃,待姚贵妃肚子里的孩子生下来,他要谋的将会是诛九族的大罪,等他把刀架在皇后和太子颈间,陛下再要处置他就晚了。”

    长宁帝气笑了,“你要诛朕李家的九族?”

    闻此言,祁令瞻撩袍跪地,沉声道:“臣并无此意。”

    不幸此事触及了长宁帝的底线,引起了他极深的猜忌,自襄仪皇后病逝后所积攒的种种矛盾,终在此刻破鞘而出。

    长宁帝冷笑连连,忽然指着祁令瞻骂道:“朕看在阿宁的面子上,数番容忍永平侯府,你们要霸占后位,做铁打的外戚,朕忍了;祁照微居后位而不承其责,携情势以迫君,朕也忍了。姚家人祸国殃民,视皇权为己物,他们该死,焉知永平侯府不会是下一个姚家?祁子望,你扪心自问,你如今所思所谋,有七分是为皇后,有三分是为太子,可有一分一毫是为了朕?有吗?”

    字字句句,仿佛蓄谋已久,皆是诛心之言。祁令瞻听在耳朵里,先是心惊,继而感到一阵齿冷。

    他深知帝心如玉瓷之瓶,屈指从外敲击,总也敲不破,然一旦瓶身自生裂痕,即使细微如发丝,整个瓶身也会一碰即碎。

    窈宁性子温婉,无论在家中还是宫里,从来不争不抢,她因此能被姚氏逼到当众自尽,也是因此温柔不争的性格,得长宁帝的长情眷恋,所以她在世时,永平侯府才能与长宁帝一条心。

    但照微与窈宁不同,她有所争抢,有所坚守,他们兄妹似乎让长宁帝感受到了无法掌控的强势。

    君臣所求不同,缝隙铿然而裂。

    祁令瞻跪在地上,叩首请罪道:“臣不该诋毁宗亲,枉顾圣意,以致有操纵乾纲、揽政独断之嫌,今蒙诫斥,如灌醍醐,方知此前之失。请陛下降罪于臣,以正帝心。”

    他的双手撑于青石地板,终年不为阳光照彻的森然凉意透过薄薄的手衣,传至他的皮肉与血脉。

    如今才后悔自己的大意,他曾在心里反复揣度肃王,揣度姚贵妃、姚丞相,却独独忘了警惕所有旋涡的中心,一切冲突中最关键的人——长宁帝。

    史书渺渺,数十载君臣如鱼得水,一朝失足不得善终的例子还少吗?他怎么敢仅凭十几年的交情,就放松对长宁帝的警惕?

    如今只能一边陈罪,一边在心里打算之后的事。

    长宁帝许久不语,似真的在考虑如何处置他,殿中一时唯闻滴漏声。

    直到太子太傅姜赟求见,才打断了这微妙僵持的氛围。

    姜赟是为了军饷的事而来。拱卫永京的京西路与荆湖路两路驻军的军饷仍有欠缺,听闻军中牢骚,恐怕要引起哗变。姜赟请长宁帝派宣抚使前往抚镇人心。

    长宁帝问姜赟:“要派有胆识且地位高的人去,姜太傅觉得,谁可堪此任?”

    姜赟尚未说话,立在一旁的祁令瞻上前一步道:“臣愿往。”

    长宁帝思忖半晌,觉得他确实是合适的人选,遂将方才纠结的事暂时按下。

    他对祁令瞻道:“那此事便交由子望去做,你暂离永京,冷静冷静,也是好事。此番做得好,便能戴罪立功,做不好,等你回来,朕再数罪并罚。”

    祁令瞻领命:“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