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搜索: 热词:花痴小新娘冷玥N0.7异色咖啡店哇卡卡会醉才会赢李莫野喀尔巴阡古堡

返回顶部

    阿罗那顺

    阿罗那顺此人并非虚构,只不过正史中所言寥寥,资料极少。主要是在新旧唐书介绍天竺国时以关联事件出现。

    《旧唐书·西戎·天竺》:

    贞观十年,沙门玄奘至其国,将梵本经论六百余部而归。先是遣右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天竺,其四天竺国王咸遣使朝贡。会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死,国中大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立,乃尽发胡兵以拒玄策。玄策从骑三十人与胡御战,不敌,矢尽,悉被擒。胡并掠诸国贡献之物。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发精锐一千二百人,并泥婆罗国七千余骑,以从玄策。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率二国兵进至中天竺国城,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阿罗那顺弃城而遁,师仁进擒获之。

    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

    于是天竺震惧,俘阿罗那顺以归。

    二十二年至京师,太宗大悦,命有司告宗庙,而谓群臣曰:“夫人耳目玩于声色,口鼻耽于臭味,此乃败德之源。若婆罗门不劫掠我使人,岂为俘虏耶?昔中山以贪宝取弊,蜀侯以金牛致灭,莫不由之。”

    《新唐书》记载大体与《旧唐书》类似,只是过程更加曲折详细。但关于阿罗那顺的记载,史料阙如,有人说他是戒日帝国的宰相,有人说他是权臣,西方的一些史料干脆宣称,此人根本不知是何来历。印度的历史隐藏在宗教经典中,一旦此人和宗教没有关系,就很难流传下来。但阿罗那顺是通过篡位登基毫无疑问,从王玄策借兵攻打曲女城之时,几乎没有国王帮助阿罗那顺一事,就知道他是如何不得人心了。

    根据戒日帝国的萨蒙塔制度,阿罗那顺只不过控制了曲女城周边地区,甚至王玄策俘虏一万多人、赶着三万头牛羊返回大唐,周边国王也没有加以阻拦,恐怕是各国也乐见其灭亡。之后鸠摩罗王与大唐交好,王玄策再次出使天竺,说明鸠摩罗王等诸王与王玄策之间存在着不少合作。当然,这些历史肯定没有记载,王玄策所著的《中天竺行记》也早已散佚,笔者也只好在小说中予以最大限度的还原了。

    至于本书中的阿罗那顺,来自《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玄奘记录的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一日,戒贤法师亲自向玄奘开讲《瑜伽师地论》,听讲的有数千人。正讲述时,一位旁听的婆罗门忽而悲哭,忽而大笑。戒贤法师询问,原来此人是东天竺人,在观世音菩萨面前发下一个很古怪的愿望,希望成为一个国王。这愿望连观世音菩萨都受不了了,当即现身呵斥他,不应该有这种想法。菩萨说,今天戒贤法师要开讲《瑜伽师地论》,你去听讲。听了佛法,就能见佛,何必为王?

    其后的故事更有意思,不知为何,戒贤法师把这个婆罗门送到了戒日王处,具体的原因玄奘没讲,有可能是戒贤法师认为这是观世音菩萨点化之人,要成全他一场富贵?估计戒日王比我们这些读者更要茫然,但以戒贤法师在天竺的地位,戒日王也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赏赐给他三个村庄。根据天竺的萨蒙塔制度,这三个村庄就是封地,这个婆罗门也算愿望成真,做了国王。

    因此,阿罗那顺,就算是二者合一吧!

    另外,唐史中关于阿罗那顺还有一项记载:李世民驾崩后,将一生所灭国家的国王雕像立于昭陵。站在昭陵神道上的国王雕像中,其中一位便是阿罗那顺。

    伊嗣侯三世

    伊嗣侯三世(?—公元651年)又称耶兹底格德三世,中国史料中有称之为伊嗣俟,是《新唐书》记录错误导致的错别字。

    伊嗣侯三世是波斯萨珊帝国的末代皇帝,库斯鲁二世的孙子。库斯鲁二世时代是萨珊波斯最强盛的时代,公元628年,库斯鲁二世被长子希鲁耶弑杀之后,萨珊波斯的政治彻底崩乱,一直到公元634年。短短六年时间,九位皇帝轮番上台,轮番被人弑杀。最终大家杀疲惫了,把潜逃民间的伊嗣侯三世给找了出来,拥立登基,政局算是稳定了下来。是年,伊嗣侯三世二十一岁。

    伊嗣侯三世像极了明末的崇祯,帝国濒于崩溃,政局不稳,外族压境;国库空虚,赋税透支;豪强并起,军阀割据。更重要的是,阿拉伯人的崛起。

    扩张时代的阿拉伯,兵锋锐不可当,同时开三条战线,东打波斯,北伐拜占庭,西征埃及。波斯连战连败,虽然偶有胜利,最终无法改变大势,在决定性战役卡迪西亚之战中,连帝国宰相,国之柱石鲁斯塔姆也被擒斩首。

    这中间发生过一起事件,公元637年,卡迪西亚之战的前夕,阿拉伯人派出使者到泰西封劝降。伊嗣侯三世被激怒,认为他们是讨饭吃的蛮荒之人,就说:“你们若是想讨些吃穿,我可以赏赐你们一些,然后就滚回沙漠吧。”阿拉伯使者请求赏赐给他们一块泥土。伊嗣侯三世果然命人弄来一块土,让阿拉伯使者背走了。

    当时大臣认为赏赐泥土意味不祥。果然,几个月之后阿拉伯人攻进了泰西封,伊嗣侯三世放弃都城,仓皇逃亡。这也成为伊嗣侯三世心中永远的痛,所以在小说的结尾,他才执着地要从天竺带走一抔泥土,可惜,不是他的无论如何也带不走。

    伊嗣侯三世一路抵抗,一路逃亡到帝国最东部的呼罗珊行省的山区,屡次派遣使者向大唐求助,但大唐当时并未打通西域通道,对此也爱莫能助。

    贞观十二年,伊嗣侯三世遣使者求助,送给李世民一只活褥蛇,形状像鼠,长九寸,能捕穴鼠。

    贞观十三年,伊嗣侯三世又一次派遣使者求助,但依然没有结果。

    贞观十八年,伊嗣侯三世退到吐火罗,雇佣吐火罗的军队抵抗阿拉伯人,再次遣使恳求大唐帮助。

    贞观二十二年,伊嗣侯三世和吐火罗联合派遣使者,向大唐求援。也就是在这一年,唐军重创西突厥,征服大部分地区,控制区域基本与吐火罗接壤,但仍然没有能力直接派遣军队。

    到唐高宗永徽二年,在一次与大食的战争中,伊嗣侯三世雇佣吐火罗军队作战,但战后他赏赐寡少,态度倨傲,引发吐火罗人兵变。伊嗣侯三世逃到木鹿城的一个磨坊中,被磨坊主所杀。

    伊嗣侯三世向大唐求援的心愿最后在他儿子卑路斯身上完成了。公元658年,唐高宗最终灭掉西突厥,与吐火罗接壤,于公元661年设置波斯都督府,封卑路斯为波斯王,正式支持波斯人抵抗大食。

    戒日王

    戒日王(约公元590—公元647年),本名曷利沙·伐弹那,意译喜增,戒日王是其德称。父亲光增王,兄长王增,妹妹罗伽室利。

    戒日王喜好戏剧文学,至今流传有他创作的戏剧《龙喜记》《璎珞记》《钟情记》等多部著作,是古印度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

    在公元600年前后,笈多王朝崩溃之后的北印度逐渐形成以四大王国形成的军事对峙,分别是西部的坦尼沙国,光增王在位,定都坦尼沙城;中部的穆克里国,摄铠王在位,定都曲女城;偏西南部的摩腊婆国,其王不可考,都城位置目前在史学界仍有争议;东部高达国(高达为西方译名,唐人意译为金耳国),设赏迦王在位,都城奔那伐弹那。

    四个大国互相结盟,彼此对抗。高达国和摩腊婆国结盟之后,光增王也将女儿罗伽室利嫁给穆克里国的摄铠王,两国正式结盟。

    坦尼沙国靠近西部,当时嚈哒人被驱逐出印度后,盘踞在吐火罗一带,时而入侵。在一次入侵中,光增王派王增和喜增讨伐嚈哒人,自己身患重病。喜增离开前线返回国内伺候父亲,光增王临死前要剥夺王增的继承权,让喜增即位。但喜增只同意暂摄国政,父亲死后,又将王位还给了王增。玄奘和宫廷诗人波那虽然记载了大量兄弟辞让的感人故事,但光增王剥夺长子继承权的真相仍然扑朔迷离。

    王增即位一年后,四国大战爆发。摩腊婆进攻穆克里国,杀死摄铠王,俘虏了罗伽室利。王增和婆尼率领骑兵复仇,喜增随后带领象兵增援。激战之后,摩腊婆国覆灭,国王战死。

    设赏迦王宣布调停,其后便是王增之死的历史疑案。戒日王在位时,王增死亡的地点便存在两种说法,又语焉不详,如今能够流传下来的只有玄奘的记载和波那所著的《戒日王传》以及出土的戒日王铭文。

    《戒日王传》记载:

    戒日王得知,兄弟(王增)虽然轻而易举战胜摩腊婆军队,却中了高达国王设赏迦王的诡计。王增对设赏迦王深信不疑,抛弃武器,独自一人在自己的住所遭遇了不幸。

    戒日王铭文则记载:

    战争中,吉祥天护等国王,仿佛难驯的战马,在他(王增)的鞭打下低眉顺眼,统统被收监。

    他铲除了敌人,赢得大地和人民的爱戴,却在敌军营帐,由于高尚的誓愿,抛弃了生命。

    另外王增遇害的时间、遇害的过程语焉不详。

    因此印度历史学家马宗达(R.C.Majumdar)提出:虽然设赏迦王直接杀死王增,但戒日王很可能参与了杀害兄长的阴谋。另外王增遭遇危险的主要原因是大臣婆尼的失职,而从婆尼和戒日王的关系看,也很难脱罪。

    关于这场疑案,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波那的《戒日王传》。这是波那奉戒日王命令所写,记述了戒日王王位的正当合法性,比如:天神预言幼子成为转轮王;父亲光增王希望幼子即位;长子王增愚钝且不愿即位。

    仔细看看,这三条合法性理由李世民曾经原封不动地用过。

    但是在《戒日王传》里面,波那用了大量的双关和隐喻,有一处是致命的:像天神之主帝释天一样,喜增仿佛忙着抹去杀死Agraja的污点。

    Agraja,在梵语里具有双关含义,既为婆罗门,又为兄长。因为帝释天(原文翻译为因陀罗)曾经杀死他的兄长众色,砍掉了众色的三个头颅。

    王增死后,喜增在婆尼的拥戴下继承了王位。玄奘记载了大量戒日王推辞不受的感人事迹,甚至最后连菩萨都亲自现身,出来劝说他即位,戒日王才勉为其难登基。

    戒日王登基后,找到妹妹罗伽室利,但罗伽室利已经出家为比丘尼。于是戒日王代理了穆克里国的政权。几年之后将两国合并,成立戒日帝国。随后经过十多年的攻打,终于在公元619年战胜设赏迦王,统一整个印度北部。

    之后戒日王继续扩张,南征南印度的遮娄其国,结果在耐秣陀河战败。戒日王在位四十一年,整个天竺获得了三十年的和平,各种姓和教派之间和平共处,经济发达。然而他无子,驾崩后,被阿罗那顺篡位。戒日帝国灭。

    莲华夜

    莲华夜形象来自于佛经故事中的莲华色比丘尼。其在佛弟子比丘尼中被誉为神足第一,又译作优钵罗华色。因她的故事涉及一些普通读者难以接受的伦理观,加以小说演绎需要,故此将她的名字和身世加以修改。

    莲华色的故事在佛经中有诸多版本,流传最广的版本是,莲华色前世是一个可怜女子,因年老色衰而被丈夫抛弃。她供养独觉圣者,许下愿望:愿于来世,得一端正庄严之身,像青莲花一般色香俱足,娇艳动人,随念所求,男子不缺;像独觉圣者一样得大神通,并能遭遇大善知识,大师佛陀,亲自承事供养。

    等她转世为莲华色之后,这些愿望一一应验。

    莲华色一生下来便美貌绝伦,姿容无双,却先后遭遇了丈夫与自己母亲乱伦,自己又与亲生女儿共侍一夫。

    莲华色在绝望之下沦为妓女,成了王舍城中的名妓,一夜五百金币。

    之后莲华色勾引了一位卖香少年,两人生下了一对龙凤胎后将婴儿双双遗弃。这对龙凤胎长大之后却订下婚约,更离奇的是,龙凤胎中的男婴长大,又娶了莲华色为妻,她等于又和自己的女儿一起嫁给了自己的儿子。纵观莲华色的人生,可以说是史上最为令人惊诧的乱伦史。

    之后莲华色受到目犍连的点化,出家为比丘尼。可是当年她身为妓女之时,有个贫穷少年爱上了她,莲华色告诉他凑够五百金币再来找他。那少年为了一亲芳泽,卖苦力赚到五百金币,来找她时,莲华色已经做了比丘尼,拒绝了他。那少年却趁着她熟睡之时强暴了她。莲华色惊醒后施展神通,少年被吓死。

    但莲华色最终修成了阿罗汉果,待到提婆达多叛佛后,遭到莲华色斥责,提婆达多愤怒,打碎了她的头颅。这便是佛教五逆罪中第三罪“杀阿罗汉”的由来。第四罪“破和合僧”,第五罪“出佛身血”,全部与提婆达多有关。

    东女国

    因为记载中西方的拂懔国(东罗马古译名)西南海岛有一个女国,被称为西女国,所以位于青藏高原上的苏毗国便被称为东女国,也就是西域女儿国。《隋书》中记载其“王姓苏毗,字末羯”。

    便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

    大雪山中,有苏伐剌拿瞿呾罗国,即东女国也。世以女为王,因以女称国。东接吐蕃国,北接于阗国,西接三波诃国。

    但事实上,中国境内的女儿国并非苏毗国一个,《旧唐书》记载:

    东女国,西羌之别种,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女王号为“宾就”……女王若死……更于王族求令女二人而立之。大者为王,其次为小王。若大王死,即小王嗣立。

    这个位置说得很清楚,是在川西北一带,可以称之为川西女儿国。

    然而在新旧唐书中,这两个女国被糅合为一,包括吕思勉先生在内的历史学家曾做过大量的工作进行剥离,但至今仍有争议。

    作者写作此书时,因为西域女国的资料实在太少,便沿用了部分川西女国的架构。在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之时,苏毗国已经被吐蕃兼并。

    另外必须指出,玄奘并没有到过苏毗国。他行走过一百一十个国家,但《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国家更多,其中很多都是他听说的,包括苏毗国。玄奘虽未去过苏毗国,记载得却很准确。因此作者在小说中安排玄奘去了一遭,也算应景。

    王玄策

    王玄策出使天竺一共有三次,也有人说去了四次。

    第一次是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因为戒日王派遣使者出使大唐,李世民命李义表、王玄策前往天竺回访。

    这一事件应该和玄奘有关,玄奘于公元641年离开天竺回国,戒日王于公元642年派遣使者出使大唐,次年抵达长安。所以说,天竺和大唐的邦交由玄奘促成并不是虚言。只不过玄奘在路上耽搁了三年,直到公元645年才回到长安,戒日王的使者并没能见到他。

    当时王玄策在路上走了九个月,于公元643年来到曲女城,见到戒日王。随后游览天竺,登上灵鹫山,刻铭文于山中,又到摩诃菩提寺立碑文,至今碑文犹在,只不过太长,不便摘录。所以,王玄策第一次去天竺,其实不是给玄奘做徒弟的。作者将他去的时间提前到了公元641年,只不过是出于小说的演绎而已,不必深究。

    王玄策第二次出使,按《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是贞观二十二年,即公元648年。实际上经考证,应该是公元646年出发,公元647年抵达,公元648年是他回到长安的时间。

    这一年王玄策出使的任务很难考察,据《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所说,是因为鸠摩罗王求《老子》,李世民命玄奘翻译《老子》,让王玄策送过去。另有说法是李世民命王玄策去求长生药。

    这次出使天竺,王玄策创造了一个传奇。《旧唐书》所言寥寥,《新唐书》则记载详细:

    二十二年,遣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其国,以蒋师仁为副;未至,尸罗逸多死,国人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自立,发兵拒玄策。时从骑才数十,战不胜,皆没,遂剽诸国贡物。玄策挺身奔吐蕃西鄙,檄召邻国兵。吐蕃以兵千人来,泥婆罗以七千骑来,玄策部分进战茶镈和罗城(曲女城),三日破之,斩首三千级,溺水死万人。阿罗那顺委国走,合散兵复阵,师仁禽之,俘斩千计。余众奉王妻息阻乾陀卫江,师仁击之,大溃,获其妃、王子,虏男女万二千人,杂畜三万,降城邑五百八十所。东天竺王尸鸠摩(鸠摩罗王)送牛马三万馈军,及弓、刀、宝缨络。迦没路国献异物,并上地图,请老子象。

    娑婆寐

    无论在哪一篇正史记载中,娑婆寐始终和王玄策牵连在一起。《旧唐书》:

    于是天竺震惧,俘阿罗那顺以归……是时就其国得方士那逻迩娑婆寐,自言寿二百岁,云有长生之术。太宗深加礼敬,馆之于金飚门内,造延年之药。令兵部尚书崔敦礼监主之,发使天下,采诸奇药异石,不可称数。延历岁月,药成,服竟不效,后放还本国。

    《新唐书》:

    玄策执阿罗那顺献阙下……得方士那逻迩娑婆寐,自言寿二百岁,有不死术,帝改馆使治丹,命兵部尚书崔敦礼护视。使者驰天下,采怪药异石,又使者走婆罗门诸国。所谓畔茶法水者,出石臼中,有石象人守之,水有七种色,或热或冷,能销草木金铁,人手入辄烂,以橐它髑髅转注瓠中。有树名咀赖罗,叶如梨,生穷山崖腹,前有巨虺守穴,不可到。欲取叶者,以方镞矢射枝则落,为群鸟衔去,则又射,乃得之。其诡谲类如此。后术不验,有诏听还,不能去,死长安。

    李世民服娑婆寐长生药导致驾崩之事,唐朝正史中多有记录。《资治通鉴·唐纪十七》:

    冬,十月,戊午,以乌荼国婆罗门卢迦逸多为怀化大将军。逸多自言能合不死药,上(唐高宗)将饵之。东台侍郎郝处俊谏曰:“修短有命,非药可延。贞观之末,先帝服那罗迩娑婆寐药,竟无效;大渐之际,名医不知所为,议者归罪娑婆寐,将加显戮,恐取笑戎狄而止。前鉴不远,愿陛下深察。”上乃止。

    《旧唐书·宪宗本纪》:

    唐宪宗时重臣李藩言道:“文皇帝(李世民)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

    对娑婆寐此人,作者不能说太多,因为他就是王玄策从天竺给李世民带回来的死神。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