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搜索: 热词: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方方连锁倪匡不当你的乖乖牌艾玟智者不入爱河

返回顶部

悦阅书阁 > 人文 > 应物兄 > 68.铜舌

    铜舌在铃铛里摇晃,像钟摆一样摇晃。

    葛道宏曲膝,弯腰,仰脸,观看那钟摆,足足看了半分钟,然后在桌子的一头坐下了。随后,所有人都自觉地排成一队,重复了葛道宏的动作。每个人观看的时间越来越短,但弯腰的幅度却是越来越大。这是因为铃铛是举在汪居常教授的手里,它虽然很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重量被放大了,重得都让汪居常无法承受了,尽管用的是两只手,但那手还是越来越低。与此同时,铃铛的响声越来越密,越来越紊乱。应物兄是最后一个看的。大概考虑到他已是最后一个,汪居常将剩下的力气一起用上,将那铃铛高高举起了。那个时候,应物兄已经把腰弯了下去,弯得很低。于是,为了看见那铜舌,他的身体不得不随之上升。乍看上去,他好像在追逐那铃铛,并为此扭动身体:脚,屁股,腰,脖子,脸。

    他同时想起,上次看它的时候,因为它已发锈,所以铜舌摇晃的时候并没有发出声音,它因此显得不着边际。现在,它已修好了,绿锈已经去除。看上去,既是旧的,又是新的。

    汪居常捧着它,把它放到了博物架上。它又响了几下,声音很沉闷。

    坐在桌子顶头的葛道宏说:“同志们,专家们,这就是历史的回

    声。”

    现在,他们所待的地方,是汪居常教授担任所长的近现代史研究所。他们要在这里举行一个关于仁德路的报告会。汪居常的近现代史研究所原在老图书馆的地下一层,因为那里地基下陷,它就被搬到了校长办公楼的地下一层。虽然同是地下一层,但条件好多了,甚至能见到阳光:它的窗口紧挨着天花板,而天花板是高出地面的。因为这天花板很高,所以它还给人一种错觉,好像它不是在地下一层,而是在顶层,掀开天花板就可以直飞苍穹。

    博物架上,还摆着拨浪鼓呢。上次他并没有看到拨浪鼓。汪居常说,拨浪鼓送到了京剧团,让管理道具的师傅维修去了。

    现在,那拨浪鼓和铃铛就放在博物架上。还有一只蝈蝈笼子,玳瑁高蒙心蝈蝈笼子。这四个玩意,各在博物架上占了一格。

    另外的空格放着程济世先生的中英文著作。程先生那本《通与变》,汪居常已经从香港买到了。墙上的镜框里是一张报纸,那是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0月15日的《中原日报》,第一版上的新闻分别是:《蒋委员长告诉威尔基,东北、台湾,战后必须收回;旅顺军港可由中美共同使用》;《国庆日,英美两国同时宣布放弃在华特权》;《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命令,表彰中华民国陆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第二版则是整版文章:《纪念“双十节”三十周年:国父论辛亥革命》,作者程会贤。报纸上有些黑点,那是时间的遗迹,不应该是汪居常当初所说的老鼠娶亲闹洞房留下的斑点。

    寻找仁德路,就是这个近现代历史研究所的最新课题。

    参加今天这个座谈会的,除了课题组的成员,还有寻找仁德路工作小组的成员。葛道宏是组长,副组长是常务副校长董松龄,组员有基建处处长,有考古系的刘向东教授。刘向东教授,是我们的应物兄很佩服的一个人,所以他先和刘向东教授打了个招呼。刘向东不仅考古做得好,考据也做得好。谁都知道司马光砸缸[1]的故事,却没有人知道砸缸救出的那个孩子是谁。这个千古谜底就是被刘向东揭开的。刘向东用三年时间,考证出这个事件发生在公元1025年,救出的那个孩子叫上官尚光。他接下来要攻克的难题是,“尚光”是不是他的原名,如果不是,那就是为了感谢司马光救命之恩而取的。尚者,尊崇也。按理说,应该是这样的,但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拿不到切实的证据,他是不会下笔的。

    在栾庭玉和邓林的协调下,葛道宏从校外聘请的两位专家也加入了这个工作小组。他们是《济州地方志》主编郜扶同志,济州城建局局长张波同志。葛道宏向大家介绍了一个名叫章学栋的人,说章学栋教授是刚从清华大学建筑系引进的人才,研究方向是民国建筑的修复和维护。

    应物兄就坐在章学栋教授身边。

    章学栋教授歪着身子,用手挡着嘴,说:“应物兄教授,很高兴为您效劳。”

    据说,当然是据清华大学的一个朋友说,章学栋教授发表的论文,

    每年在建筑系都是名列前茅的,所以年纪轻轻就成了长江学者。每次开学术讨论会,章学栋只说两句话。一句是,你给我一个苹果,我给你一个苹果,我们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你给我一个思想,我给你一个思想,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所以这个讨论会非常重要。另一句是,我这次刚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回来,那里有个朋友告诉我,建筑就是思维,这个我早就知道,我就是没说,但今天我愿意说出来。奇怪的是,每次说完这两句话,他就把话筒递给了别人。应物兄一直以为这是玩笑,没想到,这会儿章学栋就对他说:“应物兄,我看了您的书,很受启发,觉得自己多了一个思想。”应物兄同时闻到了两种味道:一种是香的,那是章学栋身上的香水味道,简直扑鼻;一种是臭的,那是口臭。鉴于章学栋说话时捂着嘴,我们的应物兄立即觉得,章学栋其实是个有内省精神的人。

    他对章学栋说:“都是为济大工作啊。欢迎您来济大。”

    他本来想说,都是为了儒学大业。

    章学栋说:“以前我有一种放逐感,现在有一种归属感。”

    莫非章学栋本科就毕业于济大?他说:“好啊,那就同时有了两种感觉。”

    不料,章学栋却提出了异议:“那倒不是。归属感已经完全取代了放逐感。”

    铃铛突然响了起来。原来葛道宏手里也有个铃铛,和汪居常刚才举起的那个铃铛一模一样,应该是根据那个铃铛复制的。葛道宏摇着它,要求大家安静。葛道宏说:“请我们的汪主任,我们的汪组长,我们的汪秘书长,介绍一下关于仁德路的相关情况。居常兄这段时间,可是废寝忘食啊。”

    话音没落,小乔领着一个人进来了。

    这个人虽然迟到了,但却显得不急不忙的,所有动作都保持着固有的节奏,包括拉椅子的动作,包括屁股落下去的动作,包括向人们颔首示意的动作。像个大人物,像个老派人物。这个人面孔如此熟悉,但我们的应物兄却一时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看上去,这个人与在座的其他人都很熟悉,好像他们已经在一起工作了很长时间。这个人的脸型有点特殊,上窄下宽,像个梯形,下巴最宽,像一柄石斧。哦,想起来了,这个人就是石斧。一些人物、动物,一些表情、感慨,从脑海中呼啸而过。没错,这位就是他和栾庭玉在西山脚下见过的那个算命先生,那个《易经》大师,那个将郏象愚带到香港的偷儿,那个通过接吻就可以从女人嘴里取下金牙的偷儿。

    葛道宏说:“应物兄,还认得唐建新先生吗?建新先生说你们见过的?”

    唐风说:“应先生知道唐风先生,不知道唐建新同志。”

    对不起,我好像连唐风也忘了。唐风这天穿的是西装,焦糖色的西

    装,这部分透露了他身上的杂耍性质。应物兄回应了葛道宏:“是的,是的,我们在北京见过。”他想起来,那天唐风回来的时候,葛道宏已经离开了,所以他们三个人还没有同场碰过面。

    此时,唐风缓缓站起,手从桌面上伸过来:“应物兄,久违了。”

    葛道宏说:“唐先生是庭玉省长向我们推荐的,来自北京一个重要的智库。这次,唐先生帮了我们很大忙。”

    唐风说:“济世先生是我的榜样,我这么做,也是分内的事。”

    葛道宏提醒大家,每个人椅子后面都放有资料袋,这些资料待会看完之后,都不要带走。原因嘛,一是因为这属于课题组和工作小组的最新成果,在正式结项之前是不能外泄的;二是因为有些资料尚未公开,以后也不便公开,传出去影响不好。交代完这个,葛道宏又说:“好,人都到齐了。应物兄是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有些情况可能还不是很了解。章学栋教授是第二次参加了,虽然没有从头开始,但进入角色非常快。还有些同志,可能只了解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对别的同志的工作可能不是太了解。现在,所有材料都已汇总到居常同志手里,居常同志已经向我做了汇报,我也把其中的重点向庭玉省长做了汇报。接下来,我还将把这些情况通报给黄兴先生。然后呢,我准备派人去一趟美国,向程济世先生当面做个汇报。我相信,程先生会感动的。接下来,那就是撸起袖子,大干快上了,争取在春节之前,把太和建起来。春节开始装修,暑假前一切到位。教育部那边,我还在跑关系,争取明年开始招生。要先抄家伙,十八般家伙要先舞起来。现在,我们就请汪主任给大家介绍一下情况。我们只鼓这一次掌,会议结束的时候再一并鼓掌?你

    们说呢?好,我们鼓掌欢迎汪主任代表课题组,也代表仁德路寻找工作小组讲话。”

    汪居常正要说话,葛道宏手掌一竖,意思是等一等,还得再说两句。

    葛道宏说:“庭玉省长今天本来也要来听会的,但他临时有事走不开。他要我转达对大家的问候。庭玉省长说,编筐编篓,重在开头;织衣织裤,难在收口。他要我们把这个口收好。我也请他放心,说我们肯定会收好的。”

    汪居常郑重地点点头,似乎是在代表同仁们暗下决心。

    葛道宏问董松龄:“松龄,你说呢?”

    在应物兄的记忆中,董松龄的笑总是给人尴尬的感觉。常年尴尬的笑,无疑影响了血液在脸部的正常流通,使他过早地出现了老年斑。董松龄这会儿就尴尬地笑着,说了两个字:“当然。”然后敛起笑,对汪居常说,“你可以讲了。”

    汪居常说:“我已年过六旬,本已心灰意懒,居常以待终。蒙葛校长不弃,负责此重大课题,怎能不殚精竭虑?”说到这里,汪居常喉咙发颤了,停顿了一下,又说,“回想几个月来走过的日日夜夜——”

    说不下去了,哽咽了。

    足足哽咽了半分钟。哽咽不仅是喉咙的事,牵扯的地方很多。两只眼都闭上了,左眼闭得很紧,右眼闭得相对松一些,但右边的眉毛却挑得很高,都挑到额头去了。嘴巴微张着,左边的嘴角向下走,右边的嘴角向上走。下巴也歪了。皱纹就不说了,它们本来就是闻风而动,随时可以扭曲的。也就是说,那整张脸啊,哗啦啦全都扭曲了。哦不,鼻子没有扭曲,这可能是因为它还得正常工作,也就是配合着哽咽,流出清鼻涕。

    小乔走过去,递上了餐巾纸。

    葛道宏违反了自己刚才定下的规矩,率先鼓起了掌。

    当汪居常终于可以平静地讲述的时候,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应物兄从背后捞过资料,想边听边看。那是个布袋子。他发现上面印有“太和”二字,印着太极图。那两个字出自汪居常之手,很像乔木先生所说的童体字。童体字看上去都是很天真的。但当它出自历史学家汪居常的时候,它却给人一种无知的感觉。应物兄随即听见了自己的感慨,这个感慨既跟眼前的情景、手中的布袋子有关,又超越了具体情境,具有一种普遍的意义:孩子的天真是因为无知,那是无知的但包含着求知的天真,而成人的无知就是愚蠢,可怕的是它还是戴着知识面具的无知,是戴着知识面具的愚蠢。

    这样的感慨显然与眼下情景不符,所以他立即感到对不起汪居常。作为对汪居常的补偿,他的掌声是最热烈的,持续时间也最长。在掌声中,他看到布袋子上不仅有拉链,而且有锁。小乔开始给大家发钥匙,同时附在每个人的耳边,悄悄提醒大家,钥匙待会要收回来的。

    汪居常终于平静下来了。

    奇怪的是,接下来应物兄却从汪居常嘴里听到了自己的话:“应物兄教授在《孔子是条‘丧家狗’》中说过,对孔子、孟子、朱熹、顾炎武以及程济世先生的阅读,是在寻求一种连续性,一种不断被中断的连续性,一种关于‘道’的连续性,一种关于‘道’的变形中的连续性。我们课题组和工作小组,在葛道宏校长的直接指导下,在栾庭玉省长的亲切关怀下,就是本着这样的精神,开始我们的研究和寻找的。我们,全体同仁,在研究中寻找,在寻找中研究。”

    哦,看来汪居常还真是读了我的书。

    居常者,遵常例,守常道也。

    他听见自己轻呼了一声:“居常兄。”

    随后,会议进入了葛道宏式的节奏。凡是葛道宏主持的会议,只要没有主席台,只要没有摄像机,只要没有麦克风,只要没有记者,基本上都是这个节奏:就像聊天,就像拉家常,就像盘腿坐在炕头说媒拉纤一般。总之,一派民主和谐的气氛。

    [1]

    《宋史》:“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

    迸,儿得活。”刘向东据此建议将“司马光砸缸”改成“司马光砸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