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搜索: 热词:首席女设计师仇若涵绝对死亡(真爱如血、南方吸血鬼6)Charlaine Harris

返回顶部

悦阅书阁 > 网络 > 指南录 > 第一卷 斜阳 第三章 选择(一)

第一卷 斜阳 第三章 选择(一)

  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大海,端宗皇帝叹了口气,无聊的将几片贝壳投入海水中。

  “官家和谁生气呢,书读完了吗”,背后传来一声温婉的问候,一个年青的宫装丽人的倒影出现在水里。是江南女子特有的细眉蛋脸,眉宇间,隐隐带着一丝忧愁。

  “母后”,小皇帝回过头,扬起脸,盯着宫装丽人问道,“我们什么时候回到陆地上”。

  “快了吧,北元的水师追不到我们,刘深等贼日久无粮,自然要退回北方。到那时,我们就可以上岸了。怎么,官家不喜欢在船上么,这么多船连在一起,和陆地区别也不大”,杨太后摸着小皇帝的头,低声安慰。

  李恒、嗦都、刘深三路大军齐集广州,浅湾一战即失,朝廷不得不又飘荡到了海上。虽然两千多艘大船相连,安稳得像平地一般,宽阔处亦可跑马。但海上毕竟不是陆地,漂泊久了,将士离心不说,皇帝和大臣的身体也吃不消。

  已经有人开始生病了,随军医生正尽力治疗,她希望,这场疾病不要传播到皇帝的座舰中,如果此时端宗皇帝再有个三长两短,整个大宋,也就没希望了。

  “鞑子是回去攻打潮州了吗,不知道马大人能坚持多久”?小皇帝的语气中带着与年龄不适宜的忧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现在,他这个皇帝,脚下可是一块土珂拉都没了,连打水漂,都得用贝壳。

  “应该没事的,潮州城高大坚固。”杨太后低声说道,不知是哄皇帝,还是哄自己。福州城也坚固,广州城同样坚固,不都陆续落入了北元手中么。还有很多更坚固的城市,没等北元的军队到来,便被大宋官吏给献了出去。

  难道大宋的气数真的尽了么,皇后不敢想。她不是一个懂得看得出天下大势的女子,如果不是谢夫人(谢太后)带着朝廷投降了北元,这大宋太后的位子也轮不到她来坐。如今勉强坐了上来,也只能听凭陈宜中和张士杰的意思点头而已。

  “希望吧”,端宗丢了一个海螺入水,激起一个大大的水漂。几只白色的海鸟飞过,自由的声音在天空中回荡。

  如果长了翅膀,我就可以远远的飞走。小皇帝抬头,看了看远去的飞鸟,轻轻叹息。

  “陛下不用愁,目前北元虽然得势,百姓的心思,还是向着我大宋的”!杨太后给小皇帝加上一层披风,牵着他的手向座舱里走。“陛下只需要念好书,将来就可以治国,做一个尧舜之君”。

  “可尧舜之君也得有将相辅佐啊”,小皇帝用力摔开了杨太后的手,有些生气的说道。他知道国事如何艰难,不想再一切被蒙在鼓里。“今天,陆大夫说,文丞相在江南西路和福建路交界处,又打了一个胜仗,杀了一个鞑子头,母后,有这回事儿么”?

  “有的,是个千夫长,算不上什么成名的大将”。杨太后笑笑,低声回答。这是几个月来,大宋在陆上战场唯一的胜利,早已被百姓传得天下皆知,船上很多宫女闻之,都激动得落泪呢。

  “毕竟是个千夫长,还有一千多个真鞑子,不是汉军,也不是那些吃里扒外的新附军”,端宗皇帝并不糊涂,探马赤军和汉军之间的区别他能分得清楚。北元军队中,探马赤军的战斗力仅仅次于蒙古兵,汉军和新附军根本与前者不在一个档次。逆贼刘深的部曲中,只有两千探马赤军,已经让拥有十八万将士的张士杰无法正面应对。而文天祥,居然以新败的残兵,打得一千多探马赤军全军覆没。

  “母后,您说文丞相和张大人,到底谁更会打仗些”?沉默了一会儿,小皇帝在座舱中发问。

  “差不多吧,文大人曾经收复赣南,张大人也曾收复了半个福建”。杨太后支使宫女给端宗捧来手炉,在亲自检查了一遍里边的白炭,漫不经心的回答。这个问题,对她一个女人家来说,实在过于深奥。

  “应该是文丞相更厉害些,文大人麾下,全是各地义勇。而张大人手中,全是大宋禁军和厢军呢”,卫王赵景拎着一个鸟笼子,蹦了进来。他与端宗兄弟情深,一向随便惯了,入门后也不给皇兄见礼,直接插话。

  “朕也这么认为”,端宗捧着手炉,大声说道:“文大人从福建打到了江南西路,一路上攻城掠地。最后虽然败了,却打出了我大宋的威风。而张大人围攻泉州,三个月入不了城。并且朕听说,连当时福建各地,也是文丞相打下来后,移交给他的”。

  “陛下不可乱说”,杨太后身子一颤,手中的茶杯不小心落到甲板上,摔了个粉碎。浓浓的江南绿茶香味瞬间飘满屋子。

  一边招呼宫女收拾,杨太后一边拉过皇帝郑重叮嘱,“陛下为一国之君,切莫对臣子的能力妄下断言,伤了忠臣之心”。说着,四下张望,看看周围除了贴身宫女再无闲杂人物,才把一颗心装落回肚。

  “可宫里的人都这么说,今天陆大人也证实,文丞相福建与赣南交界处,打了胜仗。居然还造出了震天雷,炸得鞑子人仰马翻”。端宗皇帝兴奋的说着,仿佛自己御驾亲争,亲自目睹了震天雷的威力一般。自从即位以来,一直被北元兵马追着到处漂流,难得的一场胜仗,当然让他欣喜。

  “陛下如果高兴,就下旨嘉奖文丞相便是,让天下忠义之士都学文丞相,早日光复我大宋山河”。看着皇帝难得高兴一回,杨太后不忍拂了他的意,顺着他的口风说。反正,今天即使皇帝下了嘉奖的圣旨,也找不到人将旨意送到陆地上去。

  “朕想将文丞相招回来,主持我大宋军事”,透过纸窗,望着窗外的波光,端宗皇帝踌躇满志。

  “陛下不可这么做”,杨皇后立即出声制止,唯恐小皇帝一高兴,由着性子胡来。

  “为什么不可,右丞相可是文武全才,母后怕陈丞相阻挠么”?

  “正因为因为文丞相是文武全才,所以陛下才不能将他招回啊,陈丞相这样做,也是为了大宋江山”,杨太后情急之下,语调中已经带上了些许哭腔。

  “母后,难道这其中很为难么”,端宗惊奇的问,扯了扯杨太后的衣角,不知自己错在何处。他与卫王一直有杨太后照顾,对其依恋很深。

  杨太后叹了口气,接着转身咳嗽的机会,悄悄的把眼角的泪水擦掉。文天祥能回来么,这道圣旨即使发出去,也会被陈宜中和张将军拦下来。论威望,论战功,文天祥都远远超过了二人,所以当时陈丞相才力主分兵,把文天祥支了出去。朝臣中谁更有能力,杨皇后看不出,但在每天例行的早朝中,她却能体会到相互倾轧的滋味。她不是小尧舜高太后,没有那个能力辅佐年幼的君王,把握大宋的平衡。她现在能依赖的,只有陈宜中和张士杰,还有张士杰麾下的十几万官兵。

  文天祥声望虽然高,本事虽然大,但他的麾下毕竟只有五千兵马。如果文天祥归,逼得张士杰反,局面更不可收拾。两难之间,她只能取势力大的那一方为依仗,把文天祥和他的麾下牺牲掉,看着他们在赣南自生自灭。

  可惜,这些话她没法说,也说不得。政治这东西,说出来的和隐藏在背后永远差别如天壤。此时,她只能收敛哀愁,强颜装笑的应对道:“陛下,文大人领军在外,才使北元不敢全力进攻,如果文大人回来了,北元则再无后顾之忧,情况更为不妙。”

  “什么时候文大人能挥师下山,带着他的百战之士,驱逐鞑虏,接朕脱离这无边苦海呢”,端宗皇帝用小手拍拍桌案,心中发出一声长叹。作为天生的帝王,看惯了臣下的表演,有些事情,隐隐约约他也能觉察得到。

  等朕亲政那一天,年少体弱的皇帝如是想。

  此刻的文天祥还没得到行朝再次大败于刘深之手,十几万军民浮萍一样飘浮于海上的消息,他正忙着练兵,安排同的部队进行不同阶段的训练。

  “前一段时间的训练结果,相信诸君已经觉察得到。如今谁再说我第一标是支弱旅,我想,天下再无劲卒的存在”,文天祥站在长桌前,侃侃而谈。长桌两侧,将士们一个个坐得笔挺,崇拜地看着眼前这个点石成金的大宋右丞相。

  如果说四个月前,诸将对这种剃发练兵的效果还心存怀疑的话,如今,这种疑虑已经全部打消。那天晚上,他们都亲自参加了战斗,目睹了第一标强大的战斗力。

  两千多步卒,偷袭坚守城寨的一千探马赤军。搁在以前,这是大伙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以往战场上,这个比例的两支队伍相遇,宋军只有落荒而逃的份。那天晚上,大伙终于让敌人狼奔猪突了一回。

  都是上过战场的人,诸将心中自有一杆称,第一标的强大,不仅仅表现在歼敌多少。还表现在与敌军接触后,所表现出来的从容与杀气上。那是一种视死如归的声威,曾让天地为之变色,易水为之寒。

  没有一个武将不以拥有这样一支部队为荣。私底下,已经有几个闲置的将领找过文天祥,希望文丞相把自己安排进第一标去,哪怕降级使用,做个都头也再所不惜。

  对于这种要求,文天祥都回绝了,他让将领们先等,等第二标在杜浒的率领下,完成训练流程,等第三标和第四标的以同样的方法组建。虽然目前第三、第四标还是没影子的事儿,百丈岭附近,也容纳不下如此多的士兵。

  文天祥的目光放得很远,百丈岭上,比起冲锋陷阵都头,如今更缺乏独当一面战将。兵部侍郎邹洬性格宽厚,不拘小节,适合在后方协调支援。但放在战场上,这样的性格却容易被敌人所乘。督府主管林琦勇悍,一往无前,适合两军对决。但是让他去独挡一面,难免是个与敌人硬碰硬,落得两败俱伤的结局。箫明哲智勇双全,可以太骄傲,眼中容不下人,也听不进麾下任何人的建议。杜浒沉稳有谋,武艺高强,但行事过于狠辣。算来算去,现阶段整个百丈岭上,加上文天祥自己在内,能够独挡一面的,也只有张唐一人而已。

  “如果可以办一个黄浦军校,或者抗日大学就好了”,看着日益高涨起来的士气,文天祥自嘲的想,文忠的留给他的记忆中,这两所大学,特别是前一所,可是个名将的摇篮。两支抗战队伍,包括伪军汉奸中,都有不少将领出身于此。

  出于这个考虑,文天祥强压住了早日带兵下山,支援朝廷的想法,制订了第三阶段练兵计划。

  “所以,我决定”,文天祥扫视众人,逐条说出了下一阶段的安排。“第二标继续进行士兵素质训练,参照第一标的经验,完成整个练兵流程。第一标和在坐诸位,马上展开第三阶段训练,以长途奔袭,大范围迂回,和暗中接近目标为主。要求各营主将在途中能识别敌方布置的陷阱、埋伏,并尽力避开、俘获敌方斥候。我会亲自带领第二标士兵给大家设陷阱,多次在预订时间不能到达指定位置或多次被我偷袭的部队,将取消其主将带兵资格,由其他将领接任……”。

  文天祥顿了顿,招呼帅府参军抱来一堆地图,逐一发到诸将手中。“这是百丈岭和整个大武夷山区地图,陈子敬麾下的斥候用命换来的,希望诸位看清楚了上面的每一条道路,每一个山头,如果不懂,晚上可以找我来问,文某随时恭候诸位大驾。诸君有一天时间熟悉,训练从后天早晨开始。”

  “是沈括那个小人发明的折腾人玩意”,箫明哲翻开地图,小声嘀咕。地图用树枝做成的硬笔画就,字迹细小而清楚。上面标着曲曲弯弯的蝌蚪文,还有一个奇怪的尺子。

  “丞相,这是什么”,破虏军副统制,第一标统领邹洬指着蝌蚪文和尺子问道。

  “是大食数字(阿拉伯数字)和比例尺,我在地图旁边注明了大食数字和大宋数字的对应关系。比例尺就是实际距离和地图上距离的比,不是非常准。另外一个是高度分析,是大宋沈括所发明,可以通过地图看出山高,水深”,文天祥极其有耐心的跟大伙解释。在空坑兵败前,他自己也不懂这些东西,不理解这些东西的重要性。内心深处,更因时人对沈括的评价,而不耻其学问。但得到了另一个时空的记忆后,原来的很多看法都发生了变化,阿拉伯数字,等高线,比例尺,就像在自幼学过一样,烂熟于心。

  “恐怕又是天书上传授给文丞相的东西”,邹洬像个求学的儿童一般,孜孜不倦地询问所有细节。

  箫明哲是进士出身,学识渊博,这种起源于北宋的新式地图和从泉州等地传来的回回人用过的数字对他而言不是什么难事,倦倦地收起地图,告辞出门。文天祥目前在百丈岭上的作为,于他的期望相去甚远。按他的想法,眼下宋室危机,朝廷了无音讯,破虏军既然有了很多神兵利器,就应该尽快出山,重新在平原竖起大旗。只有这样,才能鼓舞各地军心,并吸引北元的注意力,让行朝有机会东山再起。

  这个建议他跟文天祥提过很多次,甚至提出过自己带一个营下山,先制造些声势的想法。都被文天祥否决了。副统制邹洬和第二标统领杜浒都是唯文天祥马首是瞻的人,文天祥不点头,二人根本不会附和他的意见。

  离开帅帐没多远,第二标步军营正黎贵达快步追了上来,拉了拉箫明哲衣袖,低声说道,“箫兄,借一步说话”。

  “黎大人有事么”,箫明哲转过身,殃殃的说。

  “没什么大事,只是想和箫兄谈谈诗,小弟最近添了几首词,想让箫兄指正一下”。黎贵达笑了笑,从怀中掏出一册装订得极其精细的绢纸。

  “好久没弄这个东西了,黎兄真有雅兴”,箫明哲将地图交给亲兵,吩咐他先回寝帐。接过黎贵达的词集,边走边看。

  “照这样下去,我辈和读书人的行径,越来越远了。倒是言谈举止,包括要求大家的装束,越来越像个不识字武夫,我大宋向来是将从中御……”,黎贵达把武夫二字咬得很重,眼睛盯着自己和箫明哲的绑腿。芒鞋,绑腿,是军中的约定装束,无论将军和士兵都是这番打扮。对于功名在身的他来说,这些简直就是耻辱的标记,每次看到,都忧愤于心。

  “黎兄还是不要太过拘泥,牢骚太多防肠断”,箫明哲笑了笑,将词集交回到黎贵达手上,“箫某久不为此道,都忘了词牌和曲调了。”摘下帽子,指了指自己寸草不生的光头,语重心长,“如今,山河破碎,书生的确是百无一用。如果丞相的方法能雪这万里腥膻之耻辱,箫某倒不怕做个粗人,即使给丞相做个马前小卒,亦无怨言”!

  “那是。”黎贵达笑了笑,讪讪地收起自己的著作,“,黎某何尝不怀着同样的报国之心,只怕在山中呆得太久了,朝廷势危啊”。

  “丞相自有主张,黎将军不必多虑”,箫明哲伸手拍拍黎贵达的肩膀,不知不觉,他的举止中也带上了这种不庄重的武人习惯。“丞相学究天人,他想什么,大伙一向预料不到。反正,与国家有利就是了”。

  “嗯”,黎贵达点点头,不再多说。一队巡逻的士兵从二人身侧走过,虽然还拿着简陋的棍棒和竹杆标,军容却威武异常。第二标训练时发出的喊杀声,借着山风,在山谷里回荡。

  踏着清晨的露水,邹洬亲自指挥林琦的第一营,沿山谷掩向娃娃坡。这是昨晚文天祥给他和林琦布置任务,为了不落人笑柄,邹洬找林琦商量了大半夜,制订了一个完善的行动方案。

  “嘎――嘎――嘎”,前方密林中突然传出了几声乌鸦叫。邹洬举手,整个第一营将士全部停住了脚步,露水一般消失在草丛里。仔细听了一会儿,邹洬伸出两根手指,轻轻前点,立刻有两个队长各带一队人马,猫着腰,沿山路左右包抄过去。这些动作在训练中都演练过无数次,士兵们做得纯熟,军官们指挥起来也得心应手,不用语言,凭借旗子,手势,就可以保持各级官兵之间的联络。

  “布谷,布谷”,山谷里又响起了清脆的布谷鸟叫声,邹洬松了口气,走出树林,翻身上马。看样子前方流动哨和左右支援哨已经探明前路,没有人“敌军”埋伏。

  队伍随着林琦的号令又集结在一起,迅速地向前跑动。几个月的训练卓见成效,如今,这种距离和强度的行军,已经不再有人叫苦连天,很多士兵甚至连粗气都不会喘。

  转过山谷,前方霍然开阔。溪水流处,是一个小村。三三两两竹屋相望,十几个农夫赶着水牛,深翻收割过水稻的湿地。空气中,飘满泥土的清新味道和早晨的炊烟,小溪边,还隐隐传来少年们的嬉闹声。

  简直是室外桃源啊,没有被蒙古人践踏过的地方,还保留着我大宋恬静优雅的风貌。邹洬叹了一声,翻身下马,吩咐将士避开农田,不要践踏农人的庄稼地。

  士兵们领命散开,被乡间小道拉成一条直线。攻打太平银场缴获来的战马不愉快的打着响鼻,估计是驰骋惯了漠北草原,无法适应着江南风貌。

  “副帅,此地,好像不太正常”,第一营营正林琦沿着田埂跑过来,俯在邹洬耳边低低提醒。“我军虽然军纪严整,这些百姓……”。

  “娘的,这些百姓胆子也忒大了,见了过兵不躲,怪不得菊花青直打响鼻”,邹洬瞬间醒悟,跳上马背。士兵们看到林琦的手势,跳进农田,迅速集结。可惜,一切为时已晚,草垛后,竹舍间,农田里,一把把弓弩对准了他们。

  小村子最大的一间竹楼的门吱呀一声打开,数架床子弩摆了出来,弩头在朝阳下闪着寒光。第二标统领杜浒一身戎装,立在弩后,嬉笑道:“邹大帅,末将奉文丞相之命,在此伏击,你部今天被我包围,阵亡人数三百,剩余人马溃败,只有投降的份儿了”。

  “你”,邹洬和林琦羞得满脸通红,回头看向麾下士卒,只见大伙一个个垂头丧气,显然对这个结果失望万分。

  “还有五里不到”!林琦拍了一下自己的头盔,无限懊恼。

  “没事儿,咱们从头来过,好在杜魔头不是真鞑子”,到底是一军副帅,邹洬很快从失望中回过神,将自己腰中宝剑解下,作为战利品交到杜浒手里。

  “走了,大伙回去吃饭,今天加菜”,杜浒笑嘻嘻的招呼一声,带着比第一营军容差得许多的第二标人马齐唱凯歌。

  第一营,在上溪村被伏击,“溃散”。

  第二营,在弯子岭陷入绝地,前后谷口被堵死,“粮尽而没”。

  第三营路上忽略了侧翼骑兵,遭到突袭,营正“战死”。

  第四营没有损失一兵一卒,第一标副统领张唐带着第四营“攻打”四姑岭,结果他跑到了娘娘山,与预定目标差距二十里”。

  ……

  油灯下,邹洬翻检训练报告,额头上冷汗滚滚而落。已经是深秋叶落时节,山风吹过,让他脊背阵阵发凉。

  第三阶段训练开展十几天来,每一营官兵都不断遭受打击。如果文天祥安排的伏兵真是北元人马,百丈岭上第一标,至今已经全军覆灭。破虏弓、破虏炮,这些神兵就要全落到李恒等人手里,成为他们攻城掠地的利器。

  他终于理解了白文天祥在获得太平银场大捷后,突然蛰伏起来的理由。第二阶段训练结束之前,这支队伍缺乏合格的士兵。而第二阶段训练结束后,破虏军缺乏的是合格的武将。如果以这种状态下山,遇到李恒、张宏范这些疆场老手,不到三个月内,破虏军必然全军覆没,重蹈赣南兵败的覆辙。

  “凤叔,元甫,二位对此,你有何良策”,文天祥亲自捧了杯茶,放到了邹洬和箫明哲手边。

  “哦”,邹洬和箫明哲半晌才从练兵记录上回过神,看看与往常一样镇定自若的文天祥,突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二人自勤王以来,身经百战。自诩知兵,百败不过是因为时运不济。经过这十天来的打击,终于有一点点明白,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时运,而是人,包括士兵和将领的素质。

  “李恒和张弘范用兵手段,还高出这很多啊”,文天祥坐到了邹洬对面,话语中带着一丝叹息,“一年来,大宋名将俱以凋零,我辈想重整旧日山河,路还甚远……”。

  “丞相,末将明白了,今后努力苦炼,不辜负了丞相这番心思就是”。箫明哲放下练兵记录,翻身拜倒。如今他身上,骄傲之气暂时被磨砺干净,剩下的只是一心一意的求知渴望。

  “末将自请降职,到第二标去重新接受训练”,邹洬见箫明哲拜倒,跟着跪了下去。他是文天祥的副手,军中第二号人物。可经历了这几天的训练,邹洬突然醒悟道,以目前自己的本领,很难当得起这个大任。他是个气度恢宏的汉子,明白了自己能力有限,马上想到的是破虏军第一标主帅的位置让给有能力者。

  “起来吧,二位忘了我教的军礼了吗。铠甲在身,跪起来麻烦。况且我希望咱破虏军男儿,不对任何人曲膝”。文天祥伸手相搀,训练的目的,是让众将积累经验,而不是怪罪某个人。

  “是”,邹、箫二人领命,站直了身体,并拢右手五指,放掌于耳前,给文天祥行了个标准的破虏军军礼。

  文天祥郑重地给二人回礼,指引二人,来到参谋铺好的沙盘前。沙盘对邹、箫二人已经不算是新鲜玩意,文天祥在苏醒后第二天即命人开始制作。如今幕僚们制起沙盘来动作迅速,参考陈子敬带弄来的地图,片刻之间就可以堆出百丈岭附近一地全貌,连溪流、山涧都清清楚楚。

  “炼兵不是为了挑错,降职的事情,休要再提”,文天祥指着沙盘,低低的说,“练兵的事,有急有缓,现在,我们需要以战代炼”。

  “丞相的意思,我们要出击”,邹洬迟疑地问,文天祥的心思,他有些摸不透。

  文天祥点点头,把手指放到了百丈岭南方,“是要出击,打几个小仗,一方面锻炼将士们的作战经验,另一方面,积小胜为大捷”。

  “积小胜为大胜,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八路军的战略思维,在文天祥的脑子里盘旋环绕。他的心思,随着战略布署的下达,飞回了文忠所在的年代。蒙古侵略者也好,日本侵略者也罢,对于华夏古国而言,都是侵略者。纵使蒙古后来成为中国的一部分,但在这个时代,他们却是敌国,需要采用对付日本侵略者的手段来对付。

  文天祥至今接受不了,文忠记忆中那些阶级的论调。但他却渐渐明白,自己在守卫什么。如果蒙古将来毕竟要融和成华夏的一部分,那么,自己此时作战的全部意义就不是在守卫大宋王朝,而是在守卫一种文明。让这个柔弱却充满温情的文明在剧烈的民族融和过程中,得以蔓延下去。让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融和,不再以炎黄子孙的热血为代价。

  此战结束,将不再有一个民族,整体上作为别人的奴隶。不知这个信念,与圣人的千秋正义相差多少。尽管圣人的子孙已经接受了忽必烈的册封,但华夏的膝盖,却不应随着一个理念的屈服而跪倒。

  这是一种坚持,不会虽时空的不同而改变。无论一个个征服者挑着什么大旗,刀尖上滴多少血。

  文天祥思索着,勾画着,一个战役的雏形,在沙盘上慢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