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搜索: 热词:社稷山河剑退戈死劫(没有掌纹的女孩续)彭柳蓉老公不正点明星天亦醉晚樱

返回顶部

悦阅书阁 > 其它 > 论语密码 > 第二十九章 饥不择食

    奔进来的是个年轻男子,看衣着是童仆,他见到屋内情形,顿时呆住。

    朱安世伸手就要去捉那人,王卿忙劝道:“两位不必惊慌。”随即问那童仆,“什么事?”

    “直指使者暴胜之率人前来,正在府门外,说是来捉拿逃犯。”

    “哦?”王卿大惊,“他有没有说是什么逃犯?”

    “没有,但我看见卞幸先生跟随着暴胜之一起来的。”

    “卞幸?他怎么会和暴胜之在一起?难道是他泄密?”王卿忙转头对朱安世道,“你们得立即离开,那卞幸是我的门客,今日这孩子来时,他也在一旁,必是他暗中通报了暴胜之。唉——怪我不善识人,误交小人。”

    “好!我们就此告别!”朱安世牵着驩儿就要往外走。

    王卿忙问:“你们是如何进来的?”

    “从后院,翻墙。”

    “好,我去前面设法拖延,你们还是从原路离开!”

    “谢谢王大人!”朱安世拱手道别。

    “且慢,我还有几句要说——”王卿回头吩咐童仆,“你快快出去,设法拖住暴胜之,我随后就到!”

    童仆答应一声,忙转身向外奔去。

    王卿走到朱安世面前,忽然双膝一弯,跪到地上。

    朱安世大惊:“王大人,你这是?”

    王卿恭恭敬敬向朱安世行了一个叩首礼,而后又移动膝盖,向驩儿、郭公仲也各行了一个。

    朱安世三人一时不知所措。

    王卿站起身,郑重言道:“三位,我这一拜,是为仁心道义而拜。古本《论语》一旦失传,后世将再难看到公道之语、大义之言。荆州刺史扶卿曾经得传孔壁《论语》,[1]但可惜学得不全,王卿恳请你们,去荆州找到扶卿,将全本古《论语》传给他。当然,此事我也不能强求,由三位定夺。古本《论语》若能得以流传,自是万世苍生之幸,如果失传,也恐怕是天意如此,唉……好,我的话已经说完,就此别过,请两位速速带这孩子离开!”

    说罢,王卿拱手道别,转身出门,大步走向前院。

    朱安世和郭公仲带着驩儿,奔到后院,却见墙外有火光闪动。

    朱安世爬上墙,探头一看,外面一队骑卫举着火把,排成一列,守住了后街。

    ******

    丽日耀长安,一道斜光,自小窗洞射进幽暗牢狱。

    等司马迁醒来时,浑身火烧火燎,遍体刺痛无比。

    他想睁开眼睛,但左眼被踢肿,右眼也只能睁开一道缝,眼前幽暗中浮现几张憔悴面孔,目光麻木冰冷,形同鬼魅。他知道这些人都是朝中官吏,其中几个他认得的,官位都远远高过他,然而到了这里,却全都连乞丐不如。

    他忽然一阵心酸,泪水顿时涌出来,流到脸侧伤口,一阵蜇疼。

    他虽非生于豪贵之族,却也是史官世家,自幼便乖觉驯良,只喜读书,极少与人口角争执,更无粗蛮之举。成年之后,继任太史令一职,也始终谨守本分、谦恭自持,远避是非、全心攻史,哪里曾遭过这等粗暴对待?尽管他早知当今酷吏横行、牢狱残狠,但此刻才终于明白何为身陷囹圄,何谓身痛心辱。

    我做了什么?我说了什么?

    他在心里连声问自己,渐渐想起,他是因替李陵游说而获罪。[2]

    李陵是名将李广之孙,骁勇善射,敢于赴死。天子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骑兵攻打匈奴,命李陵监护粮草辎重,李陵却请缨率部众独自出征,侧翼辅助李广利。天子应允,但因战马不足,只许李陵带五千步卒。

    李陵率兵北上大漠,行军一月,遇见三万匈奴骑兵。李陵命士卒以辎重为营,千弩齐发,射死匈奴几千人。喜报传回长安,天子大喜,群臣齐贺。

    匈奴大惊,急招八万大军围攻李陵。李陵率士卒且战且退,转战千里,甚至一日数十战,又先后射杀敌军数千人。最后矢尽粮绝,却救兵不至,李陵始终身先士卒,奋力督战,士卒也感于义气,泣血鏖斗。匈奴却怕有伏兵,不敢紧逼。李陵军中有一人叛逃,向匈奴通报军情,匈奴才全力进攻。李陵见再无活路,欲自杀殉国,被部下以赵破奴之事相劝阻。朝中名将赵破奴[3]曾逃亡匈奴,后又归汉,天子并不介意,委以重任,赵破奴屡建军功,被封浞野侯。此后又被匈奴俘虏,再次逃回,天子仍未惩处。

    李陵闻言,才断了自杀之念,令士卒全力突围,各自逃亡。匈奴数千骑追击,李陵被捕,投降匈奴。五千步卒只有四百余人逃回汉地。

    天子闻讯大怒。群臣为求避祸,纷纷揭露李陵之短。司马迁与李陵平素并无私交,但自幼敬慕李广名将之风,又素闻李陵侍亲至孝、待友信义,与士卒同甘共苦,为国奋不顾身,能得部下忠心死力。这次虽然兵败投降,但五千兵卒,杀敌过万,震慑匈奴,功足以掩过。而且,以李陵为人,应该不是真降,心中定然存着逃回报国之念。

    那日,天子召群臣商议此事,司马迁仍如惯常,在角落默不作声、执笔记录,那些大臣或唯唯诺诺附和圣意,或义愤填膺痛责李陵,满朝竟没有一人替李陵说一句好话。他越听越气愤,不由得抬起头怒视这群奴颜小人。正巧天子望向他这边,发觉他目光异常,便问道:“司马迁,你怎么看?”

    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已近十年,常在末座,记录天子和群臣廷议朝政。天子极少看他一眼,更难得和他说话。这时突然问他,他心中正在气闷,一时激愤,便忘了妻子叮嘱,脱口而答,据实而言,替李陵辩说。这些话他在心里已反复默想过许多遍,所以不假思索、一气说出,话未说完,忽然被天子一声喝止,而后,便被投到这里。

    我说错了吗?没有。

    我不该说吗?该。

    我秉直而言,天子为何发怒?

    天子恼怒,应该不仅是因为李陵,更是为了李广利。李广利是天子宠妃李夫人之兄,天子连番命他出征匈奴,是望李广利能如卫青、霍去病,破军杀敌、建功封侯。而此次出征,李广利大军虽杀敌一万,自己却损折二万,功不及李陵,过却大之。天子之愤,实为迁怒。

    司马迁想:就算我错看了李陵,他是真降,我进言有过,但依照律令,也并非大罪,最多不过褫夺官职。这虽然让家族蒙羞,但我并未说违心话,免了官职、做个庶人,倒也少了许多烦恼,正好回乡耕读,清清静静完成史记。更何况,李陵一旦真的逃奔回汉,我就更没有过错了。

    司马迁躺在地上,扪心自问,并无愧疚,于是释怀,挣扎着坐起来,见墙边有一点空地,便挪过去,靠墙坐好,闭目休息。

    这时,甬道中传来脚步声,继而是锁钥撞击声,囚室中忽然**起来。司马迁忙睁开眼,见其他囚犯全都聚到门边,彼此不断争挤。他正在诧异,见一个狱吏提着一只木桶,打开牢门,走了进来,站住脚,扫视一眼,囚犯们一起略往后退了退。狱吏放下木桶,桶中飘出一些热气,一股麦香扑鼻而来,原来是饭。麦香飘在囚室潮腐之气中,异常诱人,司马迁不由得咽了一口唾沫,才发觉自己饿了。

    狱吏才转身,那些囚犯便一拥而上,狱吏回头瞪了一眼,囚犯们忙一齐停住。狱吏出去锁好门,转身离开,囚犯们立即围紧木桶,纷纷伸手去抓抢,镣铐哐啷啷一阵乱响。司马迁只在几年前河东遭灾时,曾见过饥民这样争抢食物,没想到这些常日里锦衣玉食的官员竟也如此。抢到饭的,忙不迭往嘴里塞,没抢到的,拼命挤进去伸手乱抓,喉咙中发出野兽般低吼声。

    司马迁目瞪口呆,又惊又怜,不忍再看,重又闭起了眼睛。

    过不多久,囚室重又安静下来,囚犯们各自缩回原地,只有两个老病者,仍趴在桶边,一个手伸在木桶里摸寻剩下的饭粒,另一个在桶边地下捡拾掉落的残渣。司马迁睁眼瞧见,心里一阵酸辛。

    ******

    御史府后墙外,火光闪动,军吏呼喝、马蹄踢踏,前院也传来叫嚷之声。

    朱安世左右看看,见左边高墙外隐隐露出树木楼阁,便牵着驩儿道:“去那边!”

    三人急奔到左墙,朱安世先一纵身攀上墙头,向外一看,一座庭院,应是比邻的官宅。他骑在墙上,郭公仲托起驩儿,朱安世伸手接住,拉了上来,郭公仲随后攀上墙,跳进邻院,朱安世先把驩儿送下去,而后自己也跳了下去。

    他略一环望,小声道:“前街后街都有把守,得到前面横街才走得掉。”

    “走!”郭公仲率先引路。

    三人贴着墙,在黑影中潜行,穿过庭院,到了对面院墙,正要翻过去,后面忽然传来一声恶狗嘶吠,一个黑影猛地蹿了过来,郭公仲急忙一刀甩出,那个黑影猛地倒地,一阵呜咽,再无声息。

    “快!”郭公仲催道。

    三人急忙翻墙过去,小心戒备,继续向前疾奔,幸好再无惊险,一连翻过五座相邻庭院,才终于来到横街,左右一看,街上漆黑寂静,果然没有巡守。

    朱安世道:“现在出城太危险,得先躲起来,等天明再想办法混出城。”

    郭公仲道:“老樊。”

    “樊大哥?他回长安了?仍住在横门大街?”

    “对。”

    “好,就去他那里躲一躲。”

    横街向北,一条大道直通东、西两市。

    三人忙趁着夜黑急急向西市奔去,西市门早已关闭。他们绕到西市拐角,爬上墙边一棵高柳,跳到里面乱草丛中,进到西市,拐过一个街口便是樊仲子的春醴坊。

    三人摸到后院,翻墙进去,居室窗口透出灯光,他们走到窗边,朱安世按照规矩,三轻三重,间错着扣了六下。

    片刻,一个人开门出来,灯影下,身形魁梧,正是樊仲子。

    樊仲子一见他们,低声道:“是你们,快进来!”

    进了屋,樊仲子妻子迎了上来。

    朱安世忙拱手道:“大哥、大嫂,又来给你们添麻烦了!”

    樊仲子哈哈一笑,声音洪亮:“怪道这两天耳朵发烫、脚底发痒,正猜谁要来,没想到是你们!”

    三人坐下,樊仲子忙催妻子去打酒切肉。

    樊仲子望着驩儿问:“这就是那孩子?”

    朱安世纳闷道:“哦?樊大哥也知道这孩子的事?”

    樊仲子笑道:“你在扶风事情闹那么大,连减宣都被你害死,聋子都听说了,哈哈。早知这么缠手,就不让你去接这桩事了。”

    当初朱安世接驩儿这桩买卖,正是樊仲子引荐。樊仲子父亲与湟水申道曾是故交,申道从天水托人送信给他,求他相助,但并未言明是何事,只说是送货,酬劳五斤黄金。樊仲子当时在忙另一桩事,脱不开手,正在为难,刚巧朱安世正需要回家之资,向樊仲子打问生意,樊仲子便转荐给他,回信申道,约好在扶风交货。

    朱安世回想起来,不由得苦笑一声,但也不愿多想,随即道:“因为我,拖累樊大哥几乎受害,实在是——”

    樊仲子大笑着打断他:“你又不是不知道我的脾性,三天无事,就会发痒,十天没事,准要生病。何况,我也只是出城避了避而已,你把汗血马还了回来,我也就无碍了。又托人打点了杜周的左丞刘敢,更加没事了。”

    “汗血马是韩嬉还回来的,那减宣也是中了韩嬉的计策。”

    “嬉娘当时也在扶风?”樊仲子眼睛顿时睁大。

    当年樊仲子认得韩嬉时,前妻已经病逝,他和韩嬉十分亲近,众人都以为两人会结成婚姻,谁知后来竟无下文,过了两年,樊仲子续弦,娶了现在的妻子。

    朱安世当然知道这段旧事,但不好隐瞒,只得将这一年多和韩嬉同行的事大略说了一遍。

    樊仲子不但毫不介意,反倒开怀大笑,连声赞叹:“果然是嬉娘,不愧是嬉娘,也只有她才做得出!”

    随后说到赵王孙的死,屋内顿时沉默。

    樊仲子眼圈一红,大滴眼泪落下,他长叹口气,抹掉眼泪,感叹道:“可惜老赵,我们这一伙都是粗人,只有他最有学问。今后再听不到他大谈古往英雄豪杰事迹了……唉!不过,说起来,人都要死,老赵为救人仗义而死,也算死得值了。过些年,等我活厌烦了,也去救他百十个人,这样死掉,才叫死得痛快。”

    话音刚落,忽然“啪”的一声,大家都惊了一跳。

    是郭公仲,他用力一拍木案,脸涨得通红,张着嘴,半晌才吐出几个字:“别……别……忘我……”

    樊仲子一愣,随即明白了,哈哈笑道:“放心,我这人最怕孤单,到时候一定约你同去。咱们生前同饮酒,死后同路走!”

    “好!”郭公仲重重点头。

    朱安世听得热血沸腾,驩儿也张大了眼睛,小脸涨得通红。樊仲子的妻子则在一旁苦笑一下,轻叹了一声。

    饮了几巡,朱安世想起王卿,便问道:“樊大哥知道御史大夫王卿这个人吗?”

    樊仲子道:“我只知他原是济南太守,前年延广自杀后,他迁升为御史大夫。你问他做什么?”

    朱安世将方才御史大夫府中的经过讲了一遍。

    樊仲子望望驩儿,想了想,道:“《论语》这些事我也不懂,只有老赵才懂。你现在怎么打算?”

    回想起王卿那番言行,朱安世暗暗敬佩,隐隐觉得此事可能真的事关重大。但看看驩儿,瘦小单弱,一双黑眼睛始终藏着惊慌怯意,实在不忍让他再涉险境,便道:“我也不知王卿所言是否属实,驩儿这孩子为了这书吃尽了苦头,我只想让驩儿尽快脱离险境。但王卿有句话说得不错,驩儿只要还记着这书,那些刺客恐怕就不会轻易罢手。对了,樊大哥,暴胜之是什么人?”

    “暴胜之原来是羽林郎[4],后来升作光禄大夫。去年山东百姓聚众为盗,攻城夺寨,暴胜之又被任命为直指使者,身穿绣衣、手执斧钺,前往山东逐杀盗贼。朝廷还下了道‘沉命法’[5],盗贼兴起,若当地官吏没有发觉,或就算发觉,逮捕不及时、灭贼不够数,两千石以下的官员都要处死。暴胜之到了山东,不但盗贼,连刺史、郡守、大小官吏,也被诛杀无数。暴胜之因此立了大功,那日他的车马仪队回长安,从我这门前经过时,我正好在楼上,看他坐在车中,鼻孔朝着日头,好不得意,他左脸本来有大片青痣,那天都变成了酱红色——”

    “青痣?”朱安世大惊,“是不是左半边脸,从左耳边直到左脸颊中间?”

    “你也见过?”

    “一路追杀我们的刺客,都穿着绣衣,上面绣着苍鹰,手执长斧。其中一个我曾捉到过,又被他逃了,左脸上就有一大片青痣。我还从刺客身上搜出半个符节。”

    “哦?看来那人应该正是暴胜之,他的随从那天穿的正是这种苍青绣衣。但他隶属光禄勋,掌管宫廷宿卫,怎么会千里万里去追杀?”

    “光禄勋官长是谁?”

    “吕步舒。”

    “吕步舒是什么来路?”

    “我只知道他是董仲舒的弟子,曾做过当年丞相公孙弘的长史,后来进了光禄勋,便极少听到他了。此事看来确实非同小可,我这里也不安全,明天先将你们送出长安,我们再从长计议。”

    [1]王充在《论衡·正说篇》中说:“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人扶卿。”

    [2]参见司马迁《报任安书》及《汉书·司马迁传》《汉书·李陵传》。

    [3]赵破奴:西汉名将。《史记》:“将军赵破奴,故九原人。尝亡入匈奴,已而归汉,为骠骑将军司马。出北地时有功,封为从骠侯。坐酎金失侯。后一岁,为匈河将军,攻胡至匈河水,无功。后二岁,击虏楼兰王,复封为浞野侯。后六岁,为浚稽将军,将二万骑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与战,兵八万骑围破奴,破奴生为虏所得,遂没其军。居匈奴中十岁,复与其太子安国亡入汉。后坐巫蛊,族。”

    [4]羽林郎:汉代宫廷禁卫军。《汉书》:“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属光禄勋。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羽林孤儿。”

    [5]《汉书·酷吏传》中记载:“散卒失亡,复聚党阻山川,往往而群,无可奈何;于是作沉命法,曰:‘群盗起不发觉,发觉而弗捕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