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搜索: 热词:凤驭龙秋梦痕圈子圈套2:迷局篇王强嫡长女平仄客迷失的爱神薇子

返回顶部

悦阅书阁 > 传纪 > 诗仙李白 > 第四回 顽童出走遇磨杵老妪 匡山读书忽梦笔生花

第四回 顽童出走遇磨杵老妪 匡山读书忽梦笔生花

  李客在江油城定居下来,过起了富裕而稳定的生活,并把李白送进了学堂。李白人小聪明,常常是老师讲解的诗书看一遍就背过,但就是不肯认真学习。兼之生性顽皮弄得老师很头痛。老先生身材瘦削,胡子老长,穿着一件儒服,对人总喜欢摆出一副彬彬有礼的样子。
  这一日,老师带众学生去山上郊游,众生都规规矩矩,唯有李白蹦来蹦去,不是捉蝴蝶,就是追蜻蜓,老师也呵斥不住。一路来到山顶,有一座建筑奇特的寺院,高耸入云。先生带众学生拜见了长老,上了香火。就各处走走,看看青翠的山,蔚蓝的天,碧绿的流水。听着清脆的鸟鸣,唱着欢快的儿歌。
  太阳落下去了,众人感到太累,先生便决定夜晚留在寺里。大家吃过饭后都听先生和长老拉呱。谈天说地,睡觉时老师清点人数,却独不见李白,又寻了一遍也不见。长老说,再没别处去,莫不是爬上顶层看星星去了。这孩子也够胆大,许多成年人还不敢上呢,不过风光最好是顶峰吗,我上去看看。先生战战兢兢却不敢往上爬,果然一会儿,老和尚领了李白下来:“这孩子,多危险啊,他正在仰天数星星呢。”
  先生很气愤:“你为什么这么不听话,私自上顶”。“先生,上边很好玩呢,那星星真美啊,一颗颗就像我家的夜明珠,真想摘一颗下来,张衡不是天天数星星吗?”
  长老是个趣人,对此景感到可笑,他十分喜欢这个孩子,就故意问道:“那你为什么不摘颗星星呢?”
  小李白眼珠一转:“长老,我本来打算摘几颗星星,送给长老和先生还有同学的。可是,我知道小星星是牛郎织女的孩子,我怕孩子一哭,把牛郎织女惊醒呀。”
  众人哈哈大笑,先生说:“即如此,也不能赫免你的罪过,这样吧,你就以峰顶寺为题,今晚写一首诗上来,如写不出,明天受罚。”
  “这有什么难的,写诗还用一晚上吗?”李白说着话,随口吟道: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长老听了大惊道:“这孩子锦心绣口,才思敏捷,如要好好调教,不怕将来不扬名天下。”
  先生说:“哎,不就写首诗吗,谁不会。再说这首诗也太简单,不似《诗经》深刻。要说教育,我回去严加管教就行了。”
  长老听了直摇头:“不,同样写诗,优劣可差大了,像刚才他吟的这首诗, 气势就相当不凡呢;但是硬教育也不行,须得他自己认识到方好,要知道这是一块浑金璞玉呢!”
  众人乱七八糟的说了些话,都感到累了,俱各休息,明日下山不题。
  却说李白愈发顽皮,老师也约束不住。这天也没去上学,父亲问时撒谎说老师放假,李客也没在意,他本在西域生活惯了,虽然也没丢下中国书籍,但到底不像那些自幼受儒教熏养,出仕入朝的思想那么厉害,所以也不太在乎李白的学业。这时李白正爬到一颗树上掏麻雀儿,他的妹妹月圆在树下瞪着大眼望他。李白忽地往墙外一看:“呀,不好,先生来了,肯定是告状的,此时不走,更待何时。”他赶紧溜下树来,躲在门后,趁老师往前走的功夫,溜之乎也。
  话说李白离了家,一路走一路唱,看着野花儿 盛开,小树儿芬芳,尤其那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正横吹着一只笛子,悠哉游哉。李白真羡慕死了,我还不如给人家放牛呢,到处玩,没人管。他一路走,一路乱想,不觉已走出很远,来到了一个村庄。茅屋前一排排的绿白杨参天般高,磨盘般粗。他看到树下一人,蹲在地上不知干什么。李白便往前走,才发现原来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婆婆,正在石头上磨一根胳膊粗的铁杵呢。
  这种事李白从来没见过,就问道:“老婆婆,你在干什么呢?”
  老婆婆睁开那双老眼,说 :“哟,我的孩子,你看不到么?我在磨绣花针呢。”
  “磨绣花针?”李白惊讶极了。“老婆婆你太傻了,这么粗的铁杵,怎么可能磨成绣花针呢。”
  “哎,你才是个傻孩子,”老婆婆和蔼地说:“你想想我每天磨一点少一点,而铁杵又不会变粗,只要功夫到了,它怎么会变不成绣花针呢?”
  李白此时恍然大捂,他不由记起了当年父亲讲过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多么相像啊,一个老头,一个老太太,不过他们可都是真理的象征啊。是的,只要不断努力,再难的事也会成功的。而从前上学,仅凭小聪明是远远不够做学问的啊。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争取大了之后像司马迁、屈原那样了不起。
  李白向老婆婆深施一礼:“谢谢老人家,你让我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无论本质精纯,只要经过研磨,都可以成为有用的绣花针啊。而再好的材料,不研磨也不会成材,今后,我要按你这个笨办法做下去。”
  老婆婆舒心地笑了。
  自此李白回家,又进书堂,完全变了一个人。一改往日顽皮,发奋苦读起来,没多久,先生便觉得自己的学问不够用了。终于,在又一次出游后,先生采取了断然措施。
  那是一个明媚的秋日傍晚,树叶飘落了一地。他带着学生们来到郊外,看到农人放火烧山的情景,不由诗兴大发,念了两句诗:
  “野火烧山后,人归火不归。-------------------”
  但急切间却怎么也念不出下句来了。李白看到老师在那里摇头晃脑地吟诗,感到好笑,便顺口接到:
  “野火烧山后,人归火不归。焰随红日去,烟逐暮云飞。”
  李白诗是吟的不错,但这回老师却是彻底泄气了。
  “走吧,李白,收拾好你的行装,回去另寻高明,不要再在我这里上学了。”
  李白望着老师,莫非续诗得罪了先生。先生看着他那眼神,“不,我不是那个意思,这个问题我考虑不是一天了,我并非卖乖,而是凭你的才学,真的没有必要再在这里待下去了。”先生说话很温柔,但语气却非常坚决。
  就这样,李白回到了家中,向父亲说明了情况,从此便在家中读书。有时妹妹月圆来伴读,两个童子的声音甚是可爱,据说今日人过其故里,在月光明亮之夜,还仿佛听到他兄妹二人的朗朗读书声。
  李白年龄稍长,听人说西去三十里的大匡山有高士归隐,便决定前去拜访。这日来到大匡山,日光照耀,空气清新,李白走遍深山绿林,果然在一山洞遇到一个三十上下的书生。裹巾白袍,相貌清奇,二人对话,十分投机,才知道这是当地有名的居士赵丛, 山洞里还有诸多藏书,文经武略的《长短经》就是其中之一。
  山洞外有奇花异草,常有飞鸟麇集。见人非但不走,反与相戏,十分可爱。
  从此,赵、李二人便隐居大匡山,平日读书 练剑,文武并进,而业余时间则喂鸟取乐。没多久,又陆续招来许多鸟雀,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二人极爱大自然,不肯伤害它们,而是在这深山中和平共处。
  晚上二人开心聊天,谈古论今,李白自觉见识长进不少。又学长短经,讨论治国安邦之道,十分相得。这样,二人在这世外桃源一住就是几年。日积月累,一天晚上,李白梦中写诗,忽见自己的毛笔生起朵朵莲花,鲜艳夺目、异彩纷呈。醒来但见月明如昼,山风清爽。更觉心旷神怡,才如泉涌。而赵丛依然酣睡石塌,悠悠未觉。李白再难入眠,忽忆起白日听人说戴天山有一居士,道行高深,便决意去拜访。不由分说,扯起赵丛,乘着凉风与明月,一路迤俪竟往戴天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