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搜索: 热词:商场官场丁力欲望之路王大进风尘叹飘灯女市委书记的男秘书岩波似瘾

返回顶部

悦阅书阁 > 其它 > 汴京梦话 > 第53章

    「方今治,当何先?」

    「以择术为始。」

    「唐太宗何如主?」

    「陛下每事当以尧、舜为法,唐太宗所知不远,所为不尽合法度。」

    这是记载于史书中熙宁元年四月的对话,然史料既远,发生过的一切早已面目模糊,后人观之,自不可能得知当时具体情形,更不可能知晓藏在这番千古君臣际会背后、一些难以窥测的人物心思。

    譬如这封任命王安石为翰林学士的诰敕乃二月发出,至王安石四月抵达京师,越次入对之前的这段时间,赵顼又将王安石此前上书言事的劄子翻出来看了几遍,越看越觉得好,他不由心神激荡,于是初次于殿内接见王安石时,一眼望去,这位身形瘦削、容貌略透着锋厉,目光清明洞彻的男人竟不令他感到意外,而是一瞬觉得,王安石便应是这样的人。

    又譬如,当王安石上殿奏对,行罢君臣之礼后,擡目将这位年方十九的皇帝视去,看见身着天子袍衫,面如冠玉,青稚未褪却已有翩然风度,黑眸炯炯有神注视自己的赵顼,同样有一瞬的凝迟。

    这便是新君了。

    两人寒暄数句,随即切入正题。

    “卿道术德义过人,朕闻已久,若有忠言嘉谋,当直言告诉朕,不可隐瞒。”赵顼道,“卿认为方今治理天下,当以何为先?”

    王安石道:“应以择术为先。”

    “何为择术?”

    “选择适于方今国情的制度与法令,而能一以贯之。”

    赵顼思忖片刻,此言与他人所呈劄子的说辞并不相同,倒令他耳目一新。

    “那么,我朝目今法度如何?”

    “回陛下,我朝自太|祖皇帝以来,法令虽全,然多年来无所变更,乃至政令松弛,不足以御天下,百官多庸碌茍且,贪吝纵逸,黎庶苦于苛政,而风俗日坏,边境多事,兵士孱弱,养兵养官开支与日俱增,致使财费衰竭,府库空虚,故,臣以为目今法令虽备,然形同虚设。”

    此言可谓一针见血,直接戳穿了潜藏于国朝盛世太平底下的疮烂阴影,王安石也不欲曲折,他来并非为了说些客套话,取悦君王。

    这些言辞搁在别人听了大抵不悦,然他面对的是赵顼,是一位听够了大臣或敷衍、或无用的谏言,深感无人支持自己想法的,颇具抱负的人主。

    “卿真知灼见,与朕所虑不谋而合,”故而赵顼一时激动,毫不吝啬夸奖道,“不知卿认为目今最应改革之处为何?”

    王安石道:“一为生财,二为强兵。”

    生财,强兵。赵顼将此二则于心中念过一遍,道:“可否详细述来?”

    王安石便将此二则作以阐释。这些对话太过繁杂,不会记录于后世史料当中,史书只留下了赵顼最后的两个问题。

    他听罢王安石之言,深感须有所为,但又不知该以何人为榜样,遂问:“卿认为,唐太|宗作为君王如何?”

    这位年轻的君主对于唐太|宗有着理所当然的崇拜,王安石自然听出来,他微不可察地敛目,伏身恭肃道:“陛下当效法尧舜,唐太|宗所识未远,所为不尽合法度,不足以为榜样。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繁琐,至要而不迂腐,至易而不烦难,近世之人不通圣贤之道,以为高不可攀,不懂圣贤经世立法之理,故以资质平常者为楷模。”

    今人尚古,文人士大夫心中最为崇高的理想,非在汉唐,而在尧舜。

    赵顼一时惶然,他尚未自信到认为自己可至尧舜境界,歉然一笑,缓解稍许的无所适从:“卿对朕要求太高了,朕自视眇小,恐难达到卿的要求,卿可在身旁辅佐朕,与朕共同完成此事。”

    这番奏对延续了很久还未结束,当赵顼询问王安石“卿既言方今弊病甚深,然祖|宗守天下,而能百年太平无事,此为何故”时,王安石以时刻已晚,推辞了立即作答,而诺以奏书呈上。

    天边绯霞褪去,夜幕笼罩,远在洛阳的一位文人与友散步,至城南天津桥,闻夜雾中传来声声杜鹃啼鸣,文人驻步,面露凄忧之色。

    “邵先生何故郁郁不乐?”友人关怀道。

    名为邵庸的文人道:“洛阳过去不曾有过杜鹃,今日始至,必有缘故。地气自南而北,说明天下不久将大乱。”

    友人不解:“甚么大乱?”

    “不出三五年,今上将用南人为相,南人多起,国朝遭多事之秋。”

    次日,王安石上《本朝百年无事劄子》,皇帝观览数遍,再度召之于前,问其治国方略,并道:“此皆朕所未尝闻,他人所学,固不及此。”又道:“卿所言已多,朕恐遗忘,望卿将奏对内容录为文字,容朕日后翻阅。”

    与赵顼形成对比的,是王安石冷静不迫的态度:“陛下择术未明,不应操之过急,倘使陛下对臣所言感到兴趣,应容臣先为陛下讲学,则臣之意,陛下悉可明白。”

    赵顼认为有理,答应下来。

    正事谈罢,王安石欲告退,意外听得赵顼道:“卿的夫人可是欧阳尚书之侄?”

    欧阳修于去岁转刑部尚书,知亳州,目下不在京师。王安石不知他何故有此一问,回道:“是。”

    “闺名是否为一个‘芾’字?”赵顼再问,意味更显奇怪。

    王安石拜首称是:“陛下何出此问?”

    赵顼便笑了,从旁抽出一卷白绢来:“卿看,此是否为其押字?”

    内侍捧过画绢,展于王安石眼前,王安石将之视去,那是幅简单的人物画,其上少年邃目高鼻,气质沉静安宁,与天子容颜竟有几分相似,画角一个微小的“针”字,背面角落处还有个同样微小的“芾”字。

    “回陛下,此为内子旧时的押字了,如今已不再用。”王安石认出来,道。

    “不再用了?”赵顼不解,“却是为何?”

    “一些旧事,内子如今换了花押。”王安石不欲多说,赵顼闻出来,也不勉强。

    “陛下怎具有内子的画?”

    赵顼正等他问,此刻微微笑道:“朕年幼时居于王府,鲜少有机会出门玩耍,某年元宵,好容易寻得机会上街游玩,中途与家仆走散,恰遇夫人在道旁为人作画,朕那时未带银两在身,此画还是她赠予我的,只不过,要我叫她声姐姐。”言之末尾,赵顼语气里笑意更盛。

    王安石不由躬身:“她是这个性子,望陛下见谅。”

    “朕未怪她。”赵顼道,“只因前段日子宝安、寿康两位公主不知起了甚么兴,吵着要学画,图画院里又俱是些上了年纪的画师,为人古板严肃,为公主不喜,且男子出入后宫也不宜,朕记得夫人画艺精湛,便想让她来为两位公主授课。”

    宝安公主与寿康公主乃赵顼一母同胞的妹妹,言起家事,赵顼多少带着份无奈与宠溺。

    “不知夫人可愿前来?”

    “蒙陛下青睐,臣替内子谢过陛下,”王安石道,“然内子如今不在京师,恐一时难以赴陛下之邀。”

    “哦?她未随卿前来么?”赵顼意外。

    “内子确与臣同行,然途中先往亳州探望欧阳尚书,停留稍许,再至京师。”

    “原来如此。”赵顼颔首,容色和煦道,“等她回到京师,抽空让她与卿同来宫中一叙罢,朕还想让她多为朕作几幅画呢。”

    “是。”

    欧阳芾自亳州出发,抵达汴京时已是一个月之后了,此时王安石已作为迩英阁侍讲,为皇帝讲读了许多他不曾听闻的理念,而皇帝亦对其愈加器重,讲读完毕后多次独留王安石,赐座长谈。

    一时间,王安石成了皇帝面前的红人,朝野里的香饽饽,各方拜谒、送礼,比之嘉祐年间其在朝时多得不止一星半点儿。

    这日王安石自宫中归来,回至家中,尚未褪去官袍,便见一人在厅中细点着盒盒礼品,他目光柔和下来,道:

    “你回来了。”

    欧阳芾擡首朝他望来,笑道:“我回来了,官人有没有想我?”

    王安石不答,边褪官袍边道:“雱儿呢?”

    “他等了半日不见你归来,去子固哥哥家和两个哥哥玩去了,”欧阳芾道,“你回避了我的问题。”

    “你迟了十日。”王安石道。

    开始算账了。欧阳芾眼珠转动,道:“是叔父让我多留几日,我和雱儿都可想介卿了。”

    “是么,”王安石道,“我不在,你们应当十分自在逍遥。”

    “哪有,雱儿日日惦记着爹爹,问他娘亲甚么时候去找爹爹,”欧阳芾巧嘴滑舌道,“他还同叔父说,要成为像爹爹一样厉害的人。”

    “这是他说的,还是你替他说的?”

    “介卿,你对我太不信任了,”欧阳芾正色,“当然是他自己说的。”

    王安石抿了口茶,将茶盏搁在案边:“他先将论语读好再谈这些。”

    欧阳芾嘴角翘起:口是心非,分明就很高兴。

    “他这段时日可还在练字?”王安石问。

    所以王雱敬畏他爹不是没有理由的,上来便查课业,换谁谁不虚。“一直在练,论语写完,换了孟子,”欧阳芾道,“稍后我拿与你看。”

    王雱的字是欧阳芾教的,王安石的字锋芒太盛,极具个性,寻常人很难习来他的字体,欧阳芾的小楷清丽端庄,王安石希望王雱学习她的字。

    “所以这些都是甚么?”欧阳芾翻着装裱精致的字画、堪为贡品的笔墨砚台,其中居然还有女子首饰。

    “应为白日我不在时送来的,稍后一一退还即可。”王安石对那些了无兴趣,只蘸了墨,于案前提笔书写起来。

    欧阳芾打开一镶嵌珠翠的方盒,惊叹道:“还有螺子黛呢。”

    螺子黛为女子画眉用具,原产波斯,隋唐时流入中原,价比黄金,通常仅宫中才有。

    “你想要么?”王安石擡了目,看向她。

    “化妆品用多了对皮肤不好,”欧阳芾阖上珠翠雕镶的锦盖,“还是吃的更实在。”她继续翻视,口中念叨着“怎么没人送些吃的”,王安石久久注视她的背影,眸底浮起一丝眷恋。

    “对了,”欧阳芾回首,“你同官家说了些甚么,让他这么喜欢你,南熏门外的茶肆都有人在议论你。”

    王安石收了目光,淡道:“不外乎与你说的那些。”

    “你同我说的可多了,我哪里知晓是哪句。”欧阳芾不依。王安石愈对谁亲近,愈与谁毫无保留地分享观点,欧阳芾这些年听的要比旁人海了去。

    王安石搁了笔,只得对她述来,欧阳芾默默闻罢,问:“我们会在此处长居是么?”

    难得被她问得失了言语,王安石沉寂片刻,开口带着显而易见的愧疚:“我命人在你屋前安了秋千,此处庭院宽广,可随你喜好而建,你欲添置甚么,也可一应置办。”

    欧阳芾内心窃笑,趁着他愧疚的劲儿得寸进尺道:“添置甚么都可?”

    了解她不怀好意的笑容背后往往潜藏陷阱,王安石下意识欲问,你要添置甚么,然最终还是道:“是。”

    “唉,”欧阳芾叹了口气,将“面首”两字吞回腹中,“有介卿在我身边,我还要甚么呢。”

    她放弃了作弄,言得一派自然,却教王安石耳根忽地热了起来,他微微启唇,正斟酌言语,又听得欧阳芾道:“还有件事,我早些时候去沈存中家坐了坐,他目下于昭文馆校书,参与过详定浑天仪工作,还于闲暇时研究天文历法,他欲来拜访你,不知你近日可有空。”

    王安石思忖了下,道:“休沐日来即可。”

    欧阳芾点头:“我觉得他是个好苗子,以后没准可让他帮你干活。”

    王安石笑了,道:“好。”

    欧阳芾去沈括家,是因沈括的妻子张氏写信邀她,这位张氏乃淮南路转运使张?之女,性格颇为强势,沈括于她面前愈发像个文弱书生,时常挨训而不敢言,然张氏性子虽骄纵,却为夫君仕途考虑,知王安石与夫君尚算故交,便以信邀请欧阳芾至家,款待之余还为夫君仕途谋划。

    沈括在妻子面前颇有些怯怯,在许久不见的欧阳芾面前倒很快放开了心怀,畅所欲言,甚么“旧历至今三四百年,误差巨大,竟还在使用”,甚么“同僚在无错的字上涂墨重写,仅为了彰显工作量,滑稽至极”,诸如此类抱怨了一大通。

    欧阳芾作为捧哏能手,间或来一句,豁,可不是,竟有此事,后来呢,让沈括慷慨陈词的兴致愈加高涨,最终张氏因忧惧沈括说得太多,教欧阳芾这位外人传扬出去,喝止他道:“你快少言两句罢。”沈括方堪堪止住。

    “不过历法与农事关系密切,若真如你所言,理应引起朝廷重视。”欧阳芾琢磨道。

    “可惜目今人人因循旧历,鲜有人识天文历法,皇祐年间礼部以‘玑衡正天文之器赋’为题,举子皆混用浑象之例,考官亦不晓,将此类举子列为高等,唉,再过数年,恐无人再通晓此道。”

    “不是还有你么,”欧阳芾安慰,“莫灰心。我且问你,倘让你编制一部新历,你可办得到?”

    “以我目今知识,尚不足编订新历,”沈括实言道,俄而话语转折,“然,然若予我机会进入馆阁,阅览古今典籍,假以时日,我定可做到。”

    欧阳芾明白了:“是故,你欲请求‘介甫前辈’推荐你入馆阁?”

    “是的”沈括挠首,赧然起来。

    “好呀,”欧阳芾痛快道,“我帮你问问日子,你寻个机会来我家拜访,让他与你聊聊,他应会答应。”

    沈括连忙拜首:“多谢夫人。”

    “不谢,此有条件,”欧阳芾笑眯眯,“往后我夫君需要你时,你须助他一臂之力,你可愿意?”

    拉人入伙,从此刻开始。

    沈括闻言,释然而笑:“承蒙夫人看重,但有括帮得上介甫先生之处,愿为先生驱驰。”

    “好,”欧阳芾喜悦道,“你也不必看轻自己,你可是位科学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说的便是你了。”

    “夫人过誉了,括不敢当。”沈括腼腆道。

    “并未过誉,此为对你的信任,”欧阳芾道,“你宜以科学家的身份要求自己,勤业笃行,胸怀壮志。”

    沈括受她无端信任的影响,不禁也心潮澎湃起来,只是

    “那个,‘科学家’是甚么?”他仍忍不住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