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当时皖南,诸多名士,李白皆与之交往。这日接到好友高霁,书权舆的来信,说青阳有一山,名气不大,史家不传,然其风光绝世,钟灵毓秀,敬请一游。
李白正无聊,接信甚喜,欣然前往。这日到了青阳地面,众朋友热心接待,接风洗尘。尔后,几位朋友选了个天气晴好的日子,携了书僮,美酒,一起登山。远远望去,那山果然也不甚高,初看似无多少佳美之处,然而越往上走,越觉风光宜人。三位都啧啧称赞。日近中午,却发现山凹处有一向阳草屋,高霁道,夏侯先生的雅居到了。几人来到夏侯先生的草堂,夏侯先生正在打坐背书,一见几位非常高兴,忙布置菜肴,几人对饮。秋日天气,山上却有积雪,中间松柏掩映,令人耳目一新。
几个人说起此山来历,高霁言道:“我等在青阳数年,日日望见此山。世人多以其九座山峰并肩而立,如九朵莲花,故称之为九子山。此山阴阳向背,层峦高耸,树木繁茂,人家隐约,一定有上古仙人居住。只是名士题咏甚少,所以史家不传。今太白先生光临青阳,正是此山扬名立万之际,千古奇缘,不容错过,不知太白先生肯美成否?”
李白拈须微笑:“承蒙诸位好意,敢不从命,只是在下觉得山名‘九子’太俗了,那是婆婆妈妈的称呼。依吾之见,既然此山目前尚名不见经传。不妨为之正名立传。吾观此山奇美异秀,不亚于华夏其他名山。更兼九峰对耸如莲花并蒂,今更名为‘九华山’如何?”
李白话语刚落,高、韦二人齐声叫好,连声说道:“九华、九华、名气甚大。亦威亦壮、亦俗亦雅。今日值此盛会,不可不赋咏留念,以记此日之情。”
李白心喜,脱口咏出首联:“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高霁接道。
韦权舆也不甘落后:“积雪曜阳壑,飞流喷阳崔。”
李白拍手叫好,连忙续尾联:“青荥玉树色,缥缈羽人家。”
事后,李白将联句集成诗,并为之作序:“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
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十丈,上有九峰如莲华。按图征名,无所依据。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事绝古老之口,复阙名贤之纪。虽灵仙往复,而赋咏罕闻。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时访道江汉,憩于夏侯回之堂,开檐岸帻,坐眺松雪,因与二三子联句,传之将来。
山因人名,九华自李白命名后,达官贵人,布衣土子,从此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后来修道者听得青阳有此名山,遂来山中建观讲道,传教授徒。未几何时,九华山早名扬天下,后来竟成为中国的四大道教名山之一。
却说唐朝富庶,人民高雅。虽田舍翁,渔樵夫亦不乏附庸雅化者。在安微径县,正有这么一个富翁,姓汪名伦,家有良田千倾,仆从数十人。这汪伦诗书虽读的不多,却酷爱与文人雅士交往。但有这方面的名人,一定要请到家里,盛情款待,极其热忱,是个孟尝君式的人物。今听得人说李白在皖南,如何放过,连忙修书一封,极表仰慕之情,然后派人去请李白。
李白这日正午睡刚起,醉眼朦胧。接到汪伦的信,忙拆开来看,不由地哈哈大笑。原来信极其简单,话语不多,却极有趣。尢其是里面两句访更吸引了李白,那两句: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
李白正是个闲着没有事的人,今有人邀请,更兼有酒有花,因此何乐而不为,当下收拾行装,书僮丹砂相随,往径县而来。
原来汪伦早使人探听得李白消息,刚一到渡口,便有人报知,忙冠巾华服,迎出门外。两人见了面极其和洽,竟没有一点陌生感。李白在汪伦家一住数日,汪伦款待极其周到,野味青菜,五谷杂粮。更兼田园风光,十分合李白的口味。汪伦时常与李白漫步村头,沿河岸边说边游,有时也到路边一小酒店饮上几杯。说话间,李白因问到汪伦,“先生日前书信,云此地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今日到了贵庄,怎么既不见那桃花,也不见酒店,到是有几十棵桃花,但那能算十里吗?也有一二家酒店,但离万家也差得远呢?”
汪伦不由地大笑起来:“先生多有不知,我信中所言,并非虚构,这十里桃花吗,是指离我家十里有一渡口,名桃花渡。这万家酒店吗?”
汪伦还未说完,李白忙摇手道:“汪先生不用说了,这万家酒店一定是刚才咱们吃饭的小酒店,我听得你称呼那店家为‘万老板’”。二人哈哈大笑。
李白在汪伦家一住数日,这日乘船回当涂,与汪伦告别,二人依依不舍,汪伦直送到十里渡口,为李白踏歌相送。李白甚为感动,那首流传千古的《赠汪伦》即是此时所作。至今一千三百年过去了,汪伦的后人仍将李白的这首诗奉为至宝,藏置深堂。
李白乘舟将欲行,急闻水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丈,不及汪伦送我情,
但从此,李白的日子开始江河而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