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言古文学,必称唐诗宋词,谓之艺术双璧,交相辉映。唐诗者并非自唐朝始有诗,乃是诗到唐方极盛,后人难以逾越。而宋词,却是脱胎于唐诗的一种艺术形式。因其字数不一,人们也称之为长短句。其实是格式不同的诗分枝而成。在词正式命名之前,唐诗里许多首诗歌里已包含词的意思,即一首诗歌中句子长短并不一致。而在唐人以前的诗中,这种情景却很少出现。诗歌到了盛唐,气象为之一新,千变万化,各具形态,诗人亦不拘于一格;词遂在这种环境下诞生。令大家不可想象的是,中国第一首词的作者竟是大诗人李白,既那两首被称为百代词祖的《菩萨蛮》和《忆秦娥》,后人对此多有争论,但试想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产生于富于想像和浪漫的诗仙李白身上,也并不太让人惊奇。何况词亦是诗。
那两首词分别是这样写的,请大家自己品味。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立,飞鸟归来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忆秦娥》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 残照,汉家陵阙。
或谓是李白纪念杨贵妃的,或谓是李白醉笔之作,总而言之,非才子大手笔不能为之。另外李白还写有【三五七言】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白写诗既多,然其手迹留传世间甚少。盖经安史之乱,其作品多已散佚。今人存其墨宝,真迹不过二、三副而已,其一为碑刻《送贺八归越诗》,现存曲阜孔庙。真正称得上手迹的,只有《上阳台》一副,其文曰: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上阳台,跟今日到酒楼喝酒后到阳台上观光意思差不多。从词的内容,可以想见李白老迈之际,登楼饮后举目远眺,雄心未矣,感慨万千的情景,令人悲且壮也。
此书一直为富家保存,到宋朝不知怎么被宋徽宗搜集了去,视若至宝,爱惜非凡。终日把玩,并御笔题跋:
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酉入酒家,不见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贴。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
后又代代相传,当代名书家启功,亦写有《书李白上阳台真迹后》的文字,以为叹赏。
李白至今,一千三百余年过去了,但人们对他的喜爱,却愈老愈坚。他的墨迹,更被人们视为珍宝,这毕竟是华夏文化的一颗耀眼明珠啊!
随着年龄的老迈,李白的作品亦发转向悲凉凄清,并切怀旧情绪十分的浓厚。大概,他也知道自己属于这个世界的日子越来越少了。他举目四望,真的不知路在何方。
惜馀春赋
天之何为令北斗而知春兮,回指于东方。水荡漾兮碧色,兰葳蕤分芳。试登高而望远,极云海之微茫。魂一去兮欲断,泪流颊兮成行。吟清枫而咏沧浪,怀洞庭兮悲潇湘。何余心之缥缈兮,与春风而飘扬。飘扬兮思无垠,念佳期兮莫展。平原萋兮绮色,爱芳草兮如剪。惜馀春之将阑,每为恨兮不浅。汉之曲兮江之潭,把瑶草兮思何堪。想游女于岘北,愁帝子于湘南。恨无极兮心氲氲,目眇眇兮忧纷纷。披卫情于淇水,结楚梦于阳云。春每归兮花开,花已阑兮春改。叹长河之流春,送驰波于东海。春不留兮时已失,老衰飒兮逾疾。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系此西飞之白日。若有人兮情相亲,去南国兮往西秦。见游丝之横路,网春辉以留人。沉吟兮哀歌,踯躅兮伤别。送行子之将远,看征鸿之稍灭。醉愁心于垂杨,随柔条以纠结。望夫君兮咨嗟,横涕泪兮怨春华。遥寄影于明月,送夫君于天涯。